留学院校

乾隆下江南是为了寻找生母吗

民间传闻,乾隆皇帝之所以多次下江南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生母,这种说法究竟靠不靠谱呢?其实这些多半出于野史,因为乾隆在位期间的确是对江南情有独钟,所以有人便在其中做了一些文章,想对此事件增添一些神秘感。其实有关乾隆皇帝的身世并没有太多秘密,他的生母就是孝圣宪皇后,这点是非常明确的。大家想要了解真实的历史还是要通过正史,野史中的记载不可轻易相信。

乾隆出生之谜

有关乾隆的身世,在民间和野史中有诸多说法。

比如在《湘绮楼文集·今列女传》中,就记载乾隆生母钮祜禄氏是承德普通人家出生。在她13岁时,雍正广选秀女,她便混进八旗秀女中参加了选秀。结果因姿色秀美,内务府便把她选作雍正皇帝身边的端茶侍女,结果得到了雍正皇帝的宠幸,生下了乾隆。

当然,这个说法其实有许多矛盾之处。首先,清王朝在选秀女一事上,有着极严格的模式,想要鱼目混珠并不容易。再说放到皇帝身边的侍女,那必须是身份清白,查得到来龙去脉的女子。所以,这个传说并不能自圆其说。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乾隆出生于海宁陈家,这个说法被记录在《清代外史》中。海宁陈家是数代为官的仕宦大族,在雍正年间,陈家在朝中做官的是大学士陈世倌。陈世倌在康熙年间高中进士,在这之前,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通过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因此陈家又有“陈氏三宰相”的美名。由于陈世倌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很有才干,因此在雍正皇帝还是雍亲王时,两人便私交深厚。

康熙五十年8月13日,雍亲王的福晋生下了一个孩子。好巧不巧,陈世倌的夫人在同一时辰也生下了一个孩子。于是,雍亲王就让人去传话,要看看陈世倌的孩子。陈世倌没有多想,便让人把襁褓中的孩子抱进了雍亲王府。谁知陈家抱进雍亲王府的明明是个男孩,结果等再抱出来时,居然成了一个女孩。陈世倌深知事情的严重性,为了家人的平安,他也不敢声张。

据说,那被换入雍亲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由于乾隆皇帝在亲政后,曾6下江南,因此不少人就认定他之所以屡次到江南,正是为了寻访他的亲生父母。尽管野史总是一波三折,且非常精彩,但是还得拿证据说话。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为了血统的纯正,一直坚持“满汉不通婚”。所以不管是皇后嫔妃,还是宫女,都得从旗人女子中挑选。

试想一下,当时雍亲王也才30多岁,再说当时他已经生了4个儿子。虽然其中有2个夭折,但是一方面他有儿子,另一方面他年富力强,根本不用担心子嗣的问题。

最关键的一点是,当时正是九子夺嫡最激烈的时候,一心想夺取大位的雍亲王又怎么会犯下这种落人口实的错误呢!

乾隆生母究竟是谁

在《玉牒》和《清史稿·后妃列传》中,都记载了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是满洲镶黄旗人,早在康熙四十三年,便被康熙指婚给了雍亲王。

由于钮祜禄氏的父亲官职不高,再加上钮祜禄氏的姿色不算出众,所以她一直不得雍亲王宠爱。

康熙晚年时,雍亲王感染了时疫。众人虽然担心雍亲王的病情,但是唯恐也被感染,因此都惶恐不愿近前。倒是钮祜禄氏煎汤熬药,对雍亲王侍奉极为周到。

钮祜禄氏虽然辛苦一场,但却让雍亲王对她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更让钮祜禄氏高兴的是,不久后她还生下了皇四子弘历,这让她的内心得到了不少安慰。

不过,钮祜禄氏并没能母以子贵,十几年里还是格格的身份。

康熙六十年,雍亲王侍奉康熙皇帝于圆明园牡丹台。在雍亲王的安排下,年仅10岁的弘历第一次见到了康熙皇帝,由于他天性聪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喜爱,被接到宫中,由康熙皇帝亲自抚养。

当时,康熙皇帝还特意要去了弘历和钮祜禄氏的生辰八字。不久后,他还特意见了钮祜禄氏一面。在端详了一番后,康熙皇帝连称钮祜禄氏是个有福之人。

钮祜禄氏自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接见后,雍亲王待她的态度又亲近了许多。

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继承了皇位,钮祜禄氏则被册封为熹贵妃。

康熙八年,雍正害了一场大病,又是钮祜禄氏衣不解带的侍奉,雍正的病情才转危为安。所以在病愈后,雍正便册封钮祜禄氏为熹贵妃。

雍正去世后,弘历遵传位密诏继承了皇位,是为乾隆皇帝。而钮祜禄氏终于母以子贵,被尊为崇庆皇太后。

乾隆皇帝非常孝顺崇庆皇太后,不仅建造寿康宫给她颐养天年,而且还多次在出巡时,都会带着她,让她成了清朝皇太后中,旅游得最多的一个。

可见,乾隆皇帝对崇庆皇太后的感情非常深厚,这也更能说明崇庆皇太后才是乾隆皇帝的亲生母亲。


为何西方人对慈禧评价很高

说起慈禧,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在辛酉中击败了咸丰之后便留下了顾命八大臣之后,慈禧统治中国长达47年。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最后,慈禧死后仅仅3年,大清就在辛亥的炮火里灭亡了。与国内对慈禧评价的丧权辱国、屈辱历史不同,西方史学界对慈禧的评价非常高,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评价的出发点不同。

慈禧实际的支配时间内,先后出现了同治中兴,洋务运动,给行将就木的清廷注入了一丝活力,民族资本主义在清廷的扶植下迅速发展,官办企业空前繁荣,大批新式人才涌现。同时,西北方向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定同治回乱,南方了太平天国,从形式上保住了清廷的疆域。

洋务运动:一场失败了的现代化运动

论领导力,慈禧有相当的选贤任能的才识。同治、光绪时期的朝廷重臣,从恭亲王奕䜣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四大臣,再包括满洲贵族荣禄,一代枭雄袁世凯,在慈禧治下,都是一流的人物,内政、外交、作战都功劳卓著。慈禧以一女人当政,不同于吕后、武则天,朝中没人敢造慈禧的反。

但进入现代民族过后,中国对领导者的评价,只有一条:能否带领国家走向富强。如果做不好这一点,别的做的再好如李鸿章也不过是“裱糊匠”,做的差如慈禧那就是民族罪人了。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东方的伟大帝国,以大一统的姿态让整个世界颤栗不已,中国民众也早已习惯了世界一流富强的体验。所以汉唐的地位高于宋明,因为大汉远逐漠北、封狼居胥,大唐西方来朝,威慑天下。

在慈禧的晚清时代,中国已经逐步向现代化国家过度,虽然是被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开而过度。自三千年所未有之大变局,一直的天朝上国忽然变成了被坚船利炮挨打的地步,这种落差是国人所无法接受的,至今也被认为是国耻的存在。

甲午海战:彻底宣告了清廷洋务运动破产

而这个时期的国家慈禧,自然必须受到后世的严厉批判。她身为最高统治者,却没有能力让国家走上一条富强的道路,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中国最低点,自然国内对她的评价就是很低。

从外国的角度来看,慈禧不是很差的,反而她做的相当棒。同时期的东方四大帝国——清帝国。印度莫卧儿帝国,萨法维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面对西方做的怎么样呢?印度全面沦陷为殖民地,波斯帝国的萨法维王朝直接终结改朝换代,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土耳其最后只剩下小亚细亚的一省之地。

“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

所以,外国评价从这个角度上看,在落后的亚非东方帝国中,除了小国寡民能维新迅速的日本,慈禧做的很好了。不但保住了中原、东北、新疆、等疆域,还接受了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

可是,中国人的目标从来不是活着这么简单,中国民众对富强和大国的追求是深入骨髓的。什么“小确幸”,那是想都不会去想的,所考虑的只是民族重新腾飞。

即使晚清已经跌入了历史的最谷底,许多优秀的爱国志士依然是目光于世界的最先进位置。虽然由于晚清与世界的最大差距,这需要时间去追赶——事实上,今天能追上,已经是建国后的难以想象的伟大成就,因为大多数国家永远也追不上了。那一时期的国家领导者,确实背负了批评过多。

但是,在其位则谋其政,既然处在手握重权的那个位置,就必须要承担这个责任。如果能有超前的眼光和卓越的才干,是可以使国家民族更早复兴,少受苦难的。

所以,李鸿章可以凭超越时代的眼光获得一个裱糊匠的称赞,孙中山一般的者矢志学习西方,可以成为的先行者;即使如蒋介石一般,也可以因为作为最高完成了抗击侵略取得胜利有正面的评价。

孙中山及其同盟会

至于慈禧这种,眼光不够超前,局限于满汉之隔,而无中华之概念,学习西方不够全力以赴,害怕变祖宗家法,失去权力,对外反抗侵略失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自然要遭受中国最强烈的批判和谴责了。

看别人家的事,和品尝自己家的事,当然感觉不同了!外国看她是尝试进行近代化改革并努力维护政权的末代统治者,而国人看她就民族的罪人,祸国殃民。


为何慈禧一死清朝立马就亡了

严格来说,不是慈禧一死清朝就立马亡了,而是慈禧一死就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慈禧虽一介女流,但是在清末的政坛上绝对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从1861年到1908年,是整个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统治的时间只少于康乾两帝,是实实在在的无冕女王。

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她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所以她并没有篡夺皇位自己做皇帝,并且在一些礼数上也遵循皇帝为尊,她并没有大张旗鼓的挑战皇权,只是在处理军国大事时候,必须要经由她的同意和批准才能经办,所以说,她是清王朝末期的实际掌权者,但是这一切都是她利用皇帝年幼才促成自己掌权,而随着时间的沉淀,当皇帝年纪大了,慈禧的根系已经很深,所以就造成了慈禧独大的局面。

所以,有人认为慈禧可以和武则天相比,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慈禧和武则天根本就没有可比性,甚至慈禧跟汉高祖刘邦的吕后都无法媲美,姑且可以称慈禧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女主”吧。

慈禧掌权的过程充满着各种剧情,如果将其拍成电视剧,想必一定能吸粉无数。

1、铲除“顾命八大臣”走向权利的中心

咸丰临死之前做了三件事:

1.1、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1.2、任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也就是顾命大臣,我们可以理解为等同当清朝顺治任命“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辅政康熙一样。

1.3、授予慈安“御赏”印章一枚,授予载淳“同道堂”印章一枚,但是载淳年幼,印章由慈禧代管,这两枚印章有什么用呢?就是相互制约,当顾命八大臣拟旨后,必须要有两宫太后分别加盖两大印章方可生效。

本来,咸丰的安排是很妥当的,让他们之间相互制约达到平衡,从而精诚合作,但是慈禧并不愿意这样,一个有着野心的女人怎么可能听命于“八大臣”呢?于是在同治继位后,她要求“垂帘听政”,可这遭到了八大臣的强烈反对,于是慈禧就鼓动慈安联合恭亲王奕䜣扳倒八大臣。

于是在咸丰皇帝灵柩从热河移驾回京的时候,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同治提前四天到了紫禁城,并且马上召见恭亲王,组织,并事先安排醇郡王奕譞在承德先将谕旨起草好,然后通过手段给奕譞安排了一个正黄旗汉军都统,并任京城步军统领,这下奕譞就掌握了京城的卫戍大权,在发动时候有了军事依靠。

这道谕旨列举了八大臣的罪过,慈禧等人将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百姓受扰,皇上北巡以及圆明园被毁等事全都扣在了这八人头上,由于慈禧牢固掌握着京城的兵权,这八大臣只得束手就擒,此次慈禧成功夺权,进入了满清的统治核心,史称“辛酉”。从此她和慈安两人开始了“垂帘听政”。

这个奕譞还得再介绍一下,他是慈禧的亲妹夫,自同治之后清朝的后两位皇帝,全出自奕譞家族,光绪帝是奕譞的二子同慈禧妹妹所生,而宣统帝溥仪则是奕譞的第五子侧福晋刘佳氏所生载沣之子。

2、两宫博弈,慈安暴毙、慈禧胜,她彻底掌控了清朝廷大权

处理完了八大臣,慈禧和慈安掌握了大权,但是此时慈禧依然不是一家独大,因为恭亲王奕䜣和慈安联合在了一起制约着慈禧,而他们联合诛杀慈禧的宠监安德海就是最好的证明。

慈禧这一阶段就是要铲除自己执政的最大障碍,恭亲王和慈安,但是这事操作起来不容易,因为按照传统的嫡庶之分,慈禧的名分别看也是太后,但是排名要在慈安之后,并且咸丰皇帝在临死之前曾经留给慈安一份单独的密诏,这个密诏内容就是如果慈禧胆敢僭越皇权,就要慈安拿出密诏来以祖宗之法来惩罚慈禧。

这份密诏,慈安曾经给慈禧看过,所以慈禧非常忌惮,恨不得赶紧拔掉慈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可是慈安有奕䜣的辅助,慈禧想动手也并非易事,所以,慈禧便动了脑筋,既然慈安动不了,那就先将其左膀右臂的恭亲王奕䜣拿下,终于,机会来了,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假公事以泄私愤以奕䜣办事不利的理由将其罢免,并且将军机处重构。

再拿下了奕䜣不久后,慈安太后突然暴毙(野史传闻是慈禧给慈安的汤里下了剧毒),这下慈禧最后的障碍终于扫清了,她可以高枕无忧的坐享大清王朝的江山了。

3、清朝之亡,是亡于对地方的彻底失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清政府对地方是有绝对控制权的,但是随着战事的爆发,原有的绿营兵和八旗将士都已经无法勘当大任,等同于虚设,为了起义,清政府只得听任各地督抚就地筹饷,以私募乡勇作为主要军事力量,而在此时,很多地主阶级的武装开始发展起来,并自成一派,比如淮军、湘军等,这些武装只听任自己的上级,而不知朝廷,当起义之后,这种格局也没有改变,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减弱,直至丧失。

后来清政府又开始编练新军,而这些新军也是只听从自己的长官之命,而眼中没有朝廷,举个简单的事例,庚子年“八国联军”后,慈禧西逃,在外边避祸一年回到了京城,沿途的官员都跪地迎接,而袁世凯也派出了自己的新军去迎接太后,可是却在当时出了个乱子,这支新军的长官是段祺瑞,他见到慈禧的銮驾之后,没有行跪拜礼,而是以军礼相对,这就令当时的满清权贵极为不满,他们认为段祺瑞是大逆不道,要枭首示众,但是即便如此,段祺瑞依然没有行跪拜礼,并且为此和慈禧的随行大臣争得面红耳赤,丝毫不让,而慈禧却并没有发怒,反而说道:“八旗和绿营确实很能跪,可打仗行吗?不跪就不跪,能打仗就行。”

可见,慈禧在经历了“庚子一难”之后,深深地知道了组建新军的重要性,并且她也明白了此时的清朝廷已经对地方势力没有了绝对的控制权,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她还是选择了和他们相安无事吧。

其实清朝的颓势早在中法联军破北京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当年咸丰连发诏书给曾国藩,让其率军勤王,可曾国藩最终也没去,这事要放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国藩这项上人头恐怕就保不住了。

而慈禧在位之时,各督抚对其还能有三分薄面,但当她死后,这最后的面子也都不复存在了,而载沣等新贵上台后,依然加强中央的集权,这就触犯了早已自成一派的地方势力不满,最终当武昌起义爆发后,很多省份都宣布独立,而并没有出现勤王等事情的发生,就更加证明,清朝地方和皇家的离心离德。

当然,对地方政府的失控是清亡的主要原因,但是也并不是唯一原因,一个庞大的帝国走向末路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慈禧作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尤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存在和一些错误的执政方针以及奢靡腐化的生活的确为清王朝的灭亡提供了加速器。

4、尾语

慈禧是一个权力极强的女人,干预的行为几乎伴随了她大半生的时间,她曾经短暂的归政给自己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谁知同治命短,慈禧不得不再度走上前台,虽然光绪皇帝在位30多年,但是实际上他只是慈禧的一个傀儡而已。

而慈禧最擅长的就是驭人之术,她掌权时期,无论满汉大臣皆对她俯首帖耳,无论是曾国藩亦或是后来的袁世凯,不得不说虽然她治国没啥本事,但是玩权术却是一流的。

慈禧最关心的不是国家的发展,而是皇位的统治,所以这在本质上与历史的发展是倒行逆施的,也正因此清末的改革其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而清王室唯一的一位有才能的亲王奕䜣还被她拿下了,所以在他死后,清王室更不会有什么像样的人才出现,所以清朝走向了灭亡这就是大势所趋。


两江总督张人骏是一个怎样的人

张人骏生于清朝晚年,他19岁中甲子科举,此后开启了自己的入仕之路。张人骏一生历经三朝皇帝,他本人也算是清朝最后一代两江总督,辛亥爆发后弃职。张人骏在职期间算是一位好官,他为人清廉,并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不过在民间是流传着一个有关张人骏不太光彩的事情,今天正好跟大家讲讲有关张人骏的生平故事,对他有一定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看看。

1、湛存居士张人骏

张人骏在两江总督任上一共干了两年左右,做了不少实事,然而他却有一个被人耻笑的“箩筐总督”的称号。

张人骏出身书香家庭,从小发奋读书,后来考取了进士,做了官。由于他的堂叔张佩纶因马尾海战失败被贬,担心受到牵连的他,行事非常低调。

到了光绪朝,张人骏被外放,曾先后在多地担任巡抚,也算是一方大员。

鉴于他的表现,在1907年张人骏实授两广总督兼南洋大臣。从客观角度讲,张人骏并不是一个毫无作为的封疆大吏,他在两广任上,做了不少好事。

首先,他曾两次派遣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到南海巡视,有力地维护了祖国领海主权。当时日本侵占东沙群岛,张人骏亲自明察情况,搜集证据,与日本驻粤领事交涉谈判,以理相争,又派遣水师登岛,维护了国家主权。

他还是近代教育的支持者,他曾委派留美归国的农学博士筹建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及其附设的农业讲习所,而这也是华南农业大学的前身。此外,张人骏还在广州建立过一所无线电报学校。后来张人骏离任,再移两江总督。

两年时间里,张人骏亲自筹办了自来水厂。还批准建造了江宁电灯厂,也正是由于他的开创性举动,在周边城市居民还生活在煤油灯等设施照明的年代,南京人早早就用上了电灯。

2、晚年情况

虽然他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但这个时候,他却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党咄咄逼人,已经不容清廷继续作威作福了,而作为清廷的一个官员,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坐镇南京的张人骏心急火燎。他的心里也不踏实,南京城外的党早就铁了心的要攻进南京城。

而张人骏并没有向党低头,顺应潮流,反而亲自带兵炮轰军。

本来,张人骏依仗张勋的兵力,准备顽抗到底。但看到形势严峻,觉得有点守不住,所以他便委托美国人出面接洽,而他则趁机和江宁将军铁良,将箩筐一头用绳索固定在城楼上,两人坐在箩筐里面缒下城墙。

逃出了南京城,乘坐一艘日本军舰逃往上海。此后,张人骏再也没有出仕为官。隐居生活。

张人骏在晚清可不是一般人,他还和袁世凯是结拜兄弟,袁世凯的长女袁伯祯嫁给了张人骏第五子张允亮,两人又成为了儿女亲家。

不过两人后来反目,他甚至不愿意和袁世凯待在同一个城市。

值得一说的是,后来大红大紫的才女张爱玲是他的堂侄女,在自己的书中,张爱玲也写下了童年时期看望“二大爷”的情景。

1927年,张人骏病逝于天津,享年82岁。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张人骏死后,民间还流传着他当时逃出南京城的故事。


8点上朝为何慈禧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了

在如今的社会当中,对于那些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来说,每天早上起床可以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了。那么在我国古代,古人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困扰呢?事实上在古代,人们并不会收到这样的困扰,因为古代人晚上睡觉的时间要比现在人早太多了,不像现代人有那么丰富的夜生活,每天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也是现在许多人非常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在古时候皇帝掌握着最大的权利,他们在睡眠上应该是不会受任何限制的,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当然,这只是一少部分没有责任心的皇帝,相对于一些比较敬业的皇帝来说,他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比较晚,而且每天早上还会准时起来上早朝,所以皇帝不上早朝的现象,在历史上其实是很少出现的。

在清朝末年时期,比较,清朝中的权力全都被慈禧紧紧的抓在手中,她作为一介女流,她起床的时间让许多人都震惊了。之所以会震惊,并不是因为她起床非常晚,而是她起床的时间太早了,在《宫女谈往录》这本历史资料中就记录了许多太后生活的细节,而通过这本书我们也知道了,慈禧每天凌晨3点多就开始准备起床,但是她上早朝的时间是在8点左右,那么这中间的四五个小时,她到底在干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慈禧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上早朝前的四五个小时在做什么?

首先,太后的起床准备

我们都知道在起床的时候不能猛的一下就起来,不然就会出现头晕的现象,不论是在古时候,还是在现代,都是这样的,所以在醒过来的时候都需要缓一缓,但在凌晨3点多的时候是大多数人刚进入深睡的时期,这个时候如果被吵醒的话,相信许多人都会暴跳如雷。但是此时的慈禧却已经准备要起床了,现在我们想想老佛爷还是比较辛苦的,因为相信许多人在这个时间段是无论如何都起不来的,现在人为了能够准时起床,会定制闹钟,那么在太后那个时候是没有闹钟,她是如何保障起床的时间的呢?

老佛爷的“闹钟”全都是人工的,而这些人工的闹钟则是伺候她的宫女,相对于我们现在的闹钟非常的刺耳,太后的宫女是非常讲究技巧的,毕竟她们不能直接大喊,不能将太后从睡梦中惊醒,她们则需要宫女轻声的在太后的耳边不断的喊着“老佛爷吉祥”,一直喊到将太后从梦中叫醒过来为止,这个过程一般大概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

其次,太后的化妆时间

当老佛爷睁开眼之后,她的寝宫也就会立马亮起灯来,这其实是一个给所有伺候太后宫女和太监们一个信号,这就意味着老佛爷要起床了,大家要立即做好准备,随后整个寝宫就会变得热闹起来,烧水的烧水,准备膳食的准备膳食等等,老佛爷在起床之后要先敷脸,然后要开始化妆,等化完妆之后就该轮到她最喜爱的李莲英出场了。李莲英之所以能够得到太后的喜欢,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长处,比如说他为太后梳头就梳的非常好,不但不会让太后感觉疼,而且还会非常的享受,除此之外,李莲英梳头竟然不会掉头发,其实这只是李莲英耍了小心机而已,他利用静电的原理,将掉的头发给吸走了。而这一步也是非常需要时间的,需要将头发盘起来等等,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很难完成的。

再次,慈禧太后抽烟提神

太后在梳完头之后会再进行补妆,因为在梳头发的时候,很容易会不小心间将妆容弄花,在补完妆之后,太后还会提神,那么她所提神的办法就是抽烟。这一点放在现在也是非常适用的,比如说在开车累了或者是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抽根烟,就可以提提精神。慈禧太后所抽的烟档次也是比较高的,她的烟袋和烟斗都不用自己亲手拿,而是由站在一旁的宫女伺候,慈禧只需要重复张嘴,吸烟,吐烟圈就可以了,而且拿着烟斗的宫女,手是不允许斗的,不然就会受到老佛爷一顿臭骂,在提完神之后,她就会进行漱口和润喉,她所漱口润喉的饮品也是比较高级的,一般使用的是人奶,这一套下来也得需要一个多小时。

最后,太后用膳

等上面的都做完之后,这个时候也就差不多有6点多了,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之后,太后自然是会饿了,然后就是要用膳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早餐是非常简单的,几个包子,一碗粥就可以完事儿,但是对于老佛爷来说,这个档次是明显不够的。太后的早饭一般都会有20多个菜,想吃什么只要动动手指,就会有宫女或者是太监将想吃的饭菜送到她的嘴边。吃饭也是一个技术活,尤其是对于她这样的人来说,她必须要小口的慢慢咀嚼,等到她吃饱喝足之后,这个时候又个把小时过去了,此时还没有到上早朝的时候,慈禧就会再吸一管烟,等到烟抽完了,也就差不多到了上朝的时间,于是太后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更换朝服,等一切都准备好之后,这个过程又需要将近一个小时。

除此之外,老佛爷是不会自己走着去上朝的,是有人抬着她前去,在去上朝的轿子中,她会自己在进行补妆,等到了之后,时间刚好在8点左右,慈禧8点上朝,凌晨3点就开始起床,这其中的四五个小时被她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即便是有点空闲的时间,也都会被老佛爷用在解决自己身体需要的问题上面,由此就可以看出慈禧真的很忙。

慈禧上早朝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看起来虽然比较的普通,但是这却需要一大群的宫女和太监服侍着,她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都用在自己的享受上,这样的清朝又怎么可能会富强起来呢?所以说走向灭亡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此你有着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