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院校

康熙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 康熙是怎么继承顺治的皇位的

对顺治帝共有八子,“非嫡非长”的康熙,为何能继承皇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顺治并无嫡子

顺治帝虽只活24岁,但繁殖能力挺强的,共生了八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牛钮、次子福全、三子玄烨、皇四子荣亲王、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绶、皇七子隆禧和皇八子永干。

他的两任博尔济吉特氏皇后都为给他生下一儿半女,所以顺治帝无嫡出子女,所以八子全为庶子。

这八子中顺治帝最钟爱的是董鄂妃生下的皇四子荣亲王,还没来得及序齿取名就夭折了,顺治帝追封为荣亲王,在他地宫中有一块墓碣石,上面刻有:“和硕荣亲王,朕第一子也”,可见他是多么受到皇帝的喜爱,如果他能活下来入继大统最为可能,毕竟子凭母贵。

顺治夭折的子女还有长子,顺治去世时儿子都比较年幼,最年长的福全为九岁,玄烨为八岁,最小的永干为一岁。

按照传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那么年长的福全更处于优势。从生母的族属来看,福全生母董鄂氏是满人,玄烨生母佟氏是汉军旗人,这样似乎福全又胜了一筹。

看到自己年幼无知的孩子们,顺治动过立自己的堂兄弟安亲王岳乐为帝的念头,不过在其母和大臣的反对声中取消这一念头。

二、对于康熙被选为嗣君,史书中是如何记载的呢?

据《清圣祖实录》和《清史稿》记载:顺治十六年,玄烨带着福全及常宁向父皇问安,顺治帝就问他们长大后的志向,福全答“愿为贤王”,玄烨则答:“待长而效法父皇,黾勉尽力。”顺治帝对玄烨“于是遂属意焉。”

六龄,偕兄弟问安。世祖问所欲。皇二子福全言:“原为贤王。”帝言:“原效法父皇。”世祖异焉。

从这些记载来看顺治以康熙为继承人似乎看重了的贤能,不过这应该是嗣君出于先帝之意的溢美之词,也是史官对皇帝的溢美,这种记录可谓老生常谈,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三、到底是怎样呢?

康熙“非嫡非长”的,真能凭一句“原效法父皇”被另眼相看?

其实答案是否定的,毕竟当时一个六岁的孩童再贤能也不到哪里去。

真正的原因是康熙出过天花却活了下来。

根据魏特《汤若望传》就有这样明确的说法:“当时促成这一决断提出的理由,是因为这位年龄较幼的太子,在髫龄时已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了,而那位年长的皇子(福全),尚未出过天花,时时都得小心这种病症。”

满人得天花的死亡率极高,为了使清朝有位健康的皇帝稳定大局,所以最终舍弃了未出过天花的福全,而选择了玄烨,总的来说康熙帝能登上帝位得感谢天花。

虽然皇帝是盲选出来的,但他们选对了人,康熙皇帝的功绩是伟大的,开创了“康乾盛世”。


康熙怎么处理他的兄弟的

说道康熙皇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康熙继承皇位与雍正是有所不同的,雍正是在九子夺嫡中争夺到的,而康熙则是在太皇太后孝庄的扶持下平稳继承皇位的,不存在与兄弟的竞争。而且在康熙当上皇帝之后一直都是树立的宽厚仁君的形象,所以会像他儿子那样残酷的打压兄弟们的。

康熙是历史上对待兄弟比较好的皇帝之一。

康熙的老爹顺治虽然24岁就挂掉了,但顺治结婚很早,他14岁就大婚,后宫妃嫔人数也比较多,有20位后宫妃嫔,因此顺治生的孩子并不少,顺治一生育有8子6女,不过别看顺治孩子不少,但是那个时期夭折率也很高,所以最终顺治去世时他的八个儿子中只有次子福全、三子玄烨即康熙、五子常宁、七子隆禧活了下来。

福全是顺治次子,也是顺治在世的儿子中年龄最长得儿子,按照古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顺治去世,理应是年纪较长的福全继承皇位,但皇位却落到康熙身上,这就与福全自幼性格有很大关系。

福全自幼为人谦和宽厚,是一位没有太大野心的皇子,曾经顺治在福全八岁,康熙七岁的时候问过他们俩一个问题,顺治问他们俩将来长大的志向是什么,福全回答:愿为贤王,而康熙则回答:愿效法皇阿玛。

这兄弟二人一番回答足以看出兄弟二人的志向,因此顺治和孝庄则更加喜爱康熙,在顺治去世后,孝庄则一力扶持康熙继位。

成年之后的福全也也秉承了幼年愿为贤王的志向,他一心一意辅佐弟弟康熙成就一代帝王,而康熙在众兄弟中也是与哥哥福全感情最为深厚,这主要在于二人年纪相仿,而且幼年时都一同被孝庄所抚育,因此二人在成年之前几乎是朝夕相处,感情尤为深厚。

康熙也十分信任哥哥福全,在亲政之后,他立刻晋封哥哥福全为裕亲王并兼任议政大臣的职务,福全一时之间集亲王爵位和清朝核心权力决策权于一身。

后来福全也不负康熙,他之后与康熙打虎亲兄弟,联合索额图一举铲平了康熙初期的权臣鳌拜及其党羽,之后又为康熙平三藩、收贡献很大,可以说康熙初期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这其中有福全的一份功劳。

就这么来看康熙对哥哥福全是比较信任,而且两兄弟感情还比较深厚。

除了对哥哥福全比较信任和重用,康熙对弟弟常宁其实也还不错,清朝历史上有两位恭亲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晚清时期的咸丰弟弟恭亲王奕䜣,其实第一代恭亲王是康熙的弟弟常宁。

康熙在常宁成年之后晋封常宁为恭亲王,也授予议政大臣之职位,不过常宁相对比福全对康熙的贡献就差远了,在史书上关于常宁的事迹记载非常少,常宁相对来说更像是跟着两位哥哥后面打酱油一般。

康熙封常宁为议政大臣,他在上也没有太多建树,因此康熙对他的喜爱远不如哥哥福全。

康熙的弟弟中隆禧是顺治最小的儿子也是康熙最小的弟弟,但却非常短命,他是康熙兄弟四人中最先去世的。

康熙即位时隆禧只有1岁多点,康熙当时也不过8岁,但是随着康熙年龄逐渐长大,他越发宠爱幼弟隆禧。

隆禧14岁的时候康熙就晋封他为纯亲王,对他是照顾备至,康熙对隆禧的赏赐和待遇几乎是和哥哥福全持平,比康熙另一位弟弟常宁还高,可见康熙对幼弟的喜爱。

不过隆禧很悲催,19岁就英年早逝了,康熙为此十分悲痛,勤政的康熙为了弟弟罢朝三日。隆禧去世时他的遗腹子富尔祜伦还未出生,康熙在富尔祜伦出生后亲自给赐名,并且命刚出生的富尔祜伦不需要按照清廷降级承袭爵位的制度直接承袭了纯亲王爵位。

不过注定隆禧很悲催,他的儿子富尔祜伦出生不久2岁就夭折了,隆禧这一脉就算是彻底绝后了,因此康熙也只得无奈撤除了纯亲王封爵。

总得来说康熙在位时期不仅没有残酷打压三位兄弟,反而对三位兄弟加以重用和恩宠,这一方面来说康熙要比其他皇帝猜忌众兄弟做的比较好,所以康熙也算是历史上比较重视兄弟亲情的皇帝之一。

康熙不是没有猜忌兄弟,他也曾猜忌过兄弟,而且对待兄弟也有薄厚之分

虽然说康熙比较重视兄弟亲情,但不代表他没有猜忌过兄弟,毕竟作为皇帝猜忌之心肯定是不能少的,因此康熙也曾经猜忌过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入侵清朝边境,康熙十分震怒,他决定御驾亲征准噶尔部,康熙也想来一把打虎亲兄弟,于是康熙下诏命哥哥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军出古北口进攻噶尔丹,命弟弟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攻打噶尔丹,康熙本人率部坐镇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

最先抵达战场的是常宁所部大军,常宁所部于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一带与噶尔丹部所遇,由于常宁军队战线比较长,军需补给不到位,常宁的军队与噶尔丹一战即溃。

常宁率军向南撤退,与随后抵达战场的哥哥福全所部大军汇合,兄弟二人合兵一处,与噶尔丹在沙拉木伦河上流高凉河一带展开大战,噶尔丹的准噶尔骑兵敌不过福全和常宁两路联军,于是噶尔丹逐渐不支败退,康熙算准噶尔丹要败,于是他又命堂兄康亲王杰书率精兵进驻归化(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阻断噶尔丹的归路。

噶尔丹归路被断,还面临着福全和常宁的两路联军夹攻,噶尔丹只得屯驻乌兰布通(现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南部), 于是福全决定与噶尔丹于乌兰布通展开血战,史称“乌兰布通之战”。

这一战中噶尔丹伤亡惨重,同样福全这一头伤亡也非常惨重,很多清朝王公贵族都在这场战斗中殒命,连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纲都在这场战斗中阵亡,不过最终战斗以福全指挥清军大获全胜噶尔丹败逃结束。

噶尔丹战败后非常狡猾,他假意向福全投降,他声称自己十分热爱和平,本不想与清政府为敌来迷惑福全,实际这是缓兵之计,结果福全真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给了噶尔丹喘息之机,噶尔丹率残部逃出福全与常宁联军包围圈。

而福全的军队粮草匮乏,外加乌兰布通之战损伤惨烈,还有另外一大因素就是福全军中还有康熙的长子大阿哥胤禔,因此福全不想再继续穷追噶尔丹,他怕噶尔丹穷途末路再拼死一战,万一胤禔在战场上再有损失,他如何向弟弟康熙交代,所以最后福全在没有请示康熙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命常宁与自己一同退军。

福全本应乘胜追歼,他却擅自下令退军,致使噶尔丹未来依旧成为康熙的边患,再者福全擅自做出军事决定,没有请示康熙,这都触犯了帝王的忌讳,因此即便福全打了胜仗康熙也是对他十分不满。

康熙终究还是没能彻底追上噶尔丹将其歼灭,最终只得班师回京,在回京之后康熙第一时间就开始追查福全罪责。

康熙在朝会上当着众臣之面,严厉申斥哥哥福全,并让大阿哥胤禔出来指证福全擅自退兵的行为,生性温厚宽和的福全面对弟弟康熙的严厉责问他没有进行任何辩解,只是默默地说了一句:“我复何言!”

康熙严厉斥责福全之后,命王公大臣共议福全和常宁的罪名,如何处置他们俩,王公大臣们以为康熙想借机打压收拾两个兄弟,于是共议结果是建议将他们二人罢官夺爵圈禁起来。

康熙其实更多的是猜忌福全没有请示命令擅自退兵的问题,这也是最让做为帝王的康熙忌讳的地方,康熙也不想过分残酷打压兄弟,毕竟他还要保持仁君形象,因此康熙否决了王公大臣共议结果,康熙只将福全和常宁的议政大臣职务罢免,保留了二人的亲王爵位,并罚二人亲王俸禄三年。

此后噶尔丹又不老实再度滋扰清朝边境,于是康熙又两次御驾亲征噶尔丹,不过虽然康熙不再让福全和常宁做主帅,但是也是将二人带到军中,想着打虎亲兄弟。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康熙的重重打击下,穷途末路的噶尔丹服毒自尽,其部属带着噶尔丹的尸体向康熙投降,至此屡次骚扰清朝边境的噶尔丹彻底被康熙攻灭,噶尔丹被攻灭之后,康熙就想借此机会以此为功劳恢复福全议政大臣的身份,让福全重新回归政坛。

但福全历经上次大胜噶尔丹反而被处罚之后,已经认识到了皇权之下亲情淡薄的局面,他清楚知道如果一旦重回政坛,再掌军权或政权,那早晚有一天还会再受到猜忌,再加上年纪也大了,所以福全决定不再重回政坛,就做一个富贵闲散王爷最好,那样还能和康熙继续保持深厚的兄弟情义,于是他婉拒了康熙复任他为议政大臣的想法,退出政坛开始享受闲情惬意的生活。

康熙对待哥哥福全这么好,但对待弟弟常宁就没有这么般待遇了,同样在攻灭噶尔丹之后,康熙想恢复福全议政大臣的待遇,但是都没和常宁提过这事,可见康熙根本就不想让弟弟常宁再回政坛。

这主要在于常宁为人庸碌且懒散,因此康熙不想再用弟弟常宁。关于常宁的庸碌和懒散他的侄子雍正在继位后都曾经公开谴责过他,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继位后当时常宁早已去世多年,但是雍正却狠狠批评了这位已经去世多年的叔叔。

朕叔恭亲王常宁,昔年受皇考友爱深恩,不知感激报效,因循懒惰,悠忽终身,此中外所知者。

——《清世宗实录》

所以常宁懒散的性格也是让康熙厚此薄彼的主要原因,推测常宁应该是自幼受到康熙关照,所以依仗皇帝弟弟的身份养成了懒散性格,而康熙以勤政著称,他肯定不能接受懒散怠政的弟弟,因此康熙只是给予常宁很高的待遇,并不再重用常宁。

福全和常宁在同一年去世,二人都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去世,弟弟常宁反比哥哥福全早死了半个月,死的时候年仅47岁,不过从康熙对待二人身后葬礼更能看出康熙的厚此薄彼。

六月初常宁去世,常宁的儿子海善按照清朝规矩降级承袭爵位应该承袭郡王爵位,但这个海善和父亲常宁一样懒散庸碌而且还毫无正行,康熙可以包容弟弟,但他可不能包容侄子,于是康熙以海善骄纵妄为为由,让海善再降一级承袭爵位,海善只承袭了贝勒的爵位。

常宁死后康熙只是为他撰写了碑文,连谥号都没赐给他,还不如幼弟隆禧,在隆禧死后康熙还给赐谥号为“靖”,而常宁连个谥号都没有,可见常宁一生多么懒散碌碌无为,康熙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谥号来形容他了,所以康熙为了不给自己找烦恼,索性就不给常宁谥号了。

六月下旬福全病逝,福全病逝时康熙正好在巡幸塞外,康熙一面匆忙准备返程,一面下圣旨命令太医无论如何都得保住福全一命,即便保不住也必须延缓福全几天寿命,好让康熙赶回来看福全最后一眼,不过很可惜,御医没能保住福全,康熙还是没看到哥哥最后一眼。

由于康熙没和福全说上最后一句话,所以急匆匆赶回京城的康熙都没回皇宫,回到北京之后康熙第一时间就赶到福全王府看了福全遗体最后一眼,康熙悲痛欲绝,抚尸大哭几欲昏阙。

后来康熙更是亲自为福全送葬出殡,在福全出殡当天康熙再度几乎哭昏过去,康熙对哥哥福全如此深情一幕让当时众朝臣无不感动。

后来康熙特命福全之子保泰不用降级袭爵,保泰直接继承了裕亲王爵位,相对比常宁的后人还得降两级承袭爵位,这也能看出康熙对兄弟的薄厚之分。

最后康熙追思福全一生功绩,为他上谥号为“宪”,按照谥法来说这个谥号非常好,谥法中讲究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宽厚随和曰宪,可以说这个谥号非常符合福全一生为贤王辅佐弟弟康熙开创盛世的功绩。

在福全死后,康熙依旧对他追思不已,他又命画匠精绘一张画像,是他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表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以此来寄以衷肠,表示了对哥哥福全的无限思念之情。

总得来说康熙继位是在孝庄的支持和扶持下,没有任何波澜,不存在兄弟为了争夺皇位而争斗的事情,因此康熙也没有理由残酷打压兄弟们,而且康熙对待兄弟还算是非常不错了。

尤其是康熙与哥哥福全兄弟之间感情非常深厚,康熙也算是历史上对待兄弟比较好的皇帝之一了,因此康熙的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在历史上受到待遇都非常不错,结局也很不错,这也是康熙比较重视兄弟感情的结果。


康熙心中真正的继承人是雍正吗

雍正帝是否篡位如今是个谜团,有人说他篡改遗诏,满文的遗诏确实很难无瑕疵的矫饰。但是海峡两岸两份满文康熙帝遗诏中,继位人的部分缺失却在同一个位置,这真的是巧合吗?雍正死后为什么不入葬祖陵,是因为自己弑父篡位,怕自己父亲在阴间惩罚自己吗?

雍正帝生母德妃乌雅氏,出生卑微,所以雍正帝胤禛是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的。康熙二废太子后,迟迟不立太子,加上自己在位时间又太长,儿子们老了等不及了。后来导致各位诸皇子为争储位而结党营私,勾心斗角。

雍正继位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把八爷党彻底清除,与其他兄弟关系也不好,导致后来骨肉相残,因此后人评价雍正心狠手辣。雍正在位期间非常勤奋,善于治国,之后又推行新政,劫富济贫。给乾隆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清代繁荣时期的到来,所以说没有雍正就没有后来的“康乾盛世”。康熙帝对四皇子胤禛评价是: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1、为什么说雍正争储中获胜是必然?

1.1、他的才能取得了很多人支持,雍正手下重要的策士戴铎曾经向大学士李光地说他主子:

“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

雍正争储时,戴铎曾帮他出过很多主意,引导他如何夺位,但是雍正上位后,却认定戴铎为,将他处死。

1.2、其实雍正很有心计,不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明确的表达出来,阳奉阴违。欺骗了康熙,也欺骗了对手。让对手放下了警惕,不以他为敌,而轻易获得成功。

1.3、 他手下有两位心腹隆科多和年羹尧,隆科多在内为他稳定局势,年羹尧在外稳固西北。

1.4、在雍正夺滴的道路上,李卫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李卫出生于江苏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是清朝有名的贤臣。在康熙年间捐资过员外郎,随后便入朝为官。

2、对于雍正篡位有以下几种说法

2.1、篡改遗诏

野史传说雍正是通过篡改康熙的即位遗诏而坐上皇位的,遗诏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而雍正把“十”改成了“于”。我想遗诏中的“于”应该是繁体字“於”,于的说法站不住脚。

《康熙遗诏》一式四份,目前藏于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其实康熙遗诏并非康熙本人的真迹,就单凭遗诏不能说明雍正是否篡位,而且康熙身边传教士马国贤于1722年带回遗诏,在伦敦出版。

遗诏最后一段内容:“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辽宁档案馆收藏的“康熙遗诏”,有汉、满两种文字。满文中的“于”和“十”区别太大,想要矫饰,非常困难。但是海峡两岸两份满文遗诏缺失的部位也在同一位置,也就是继位人的地方,是巧合还是别的原因,目前无法考证。

2.2、雍正死后没有入葬祖陵

人死后入祖坟,从夏商开始帝王就采用“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安葬制度。按照传统雍正应该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父亲康熙帝景陵旁边。但是雍正死后并没有葬入祖坟,而是葬在泰陵。有些人说他弑父杀兄,怕在阴间见到自己的父亲后得到惩罚。《雍正朝起居注》记载:

“相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砂、穴、水无美不收,形式理气诸吉咸备。”

意思是泰宁山太平峪是个风水宝地。小龙觉得也有可能是因为风水原因不愿意入祖陵。

2.3、康熙并非自然死亡而是被雍正杀死的

1722年69岁的康熙帝在去南苑狩猎的途中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然后回到北京治疗,治疗一周后有所好转,但是第二天病情再度恶化,正是这一天晚上,康熙驾崩。

康熙年间有个叫曾静的文人说:康熙病重前,雍正给康熙喝了一碗汤,然后康熙就驾崩了。曾静因为鼓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被雍正派人抓获,但后来又被免罪释放了。后来乾隆继位后将曾静处死,小龙觉得也有可能是曾静为了反清在造谣。

也有史学家认为康熙当年的病并不严重,不可能突然死亡。而且当时有个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国贤说,康熙死的时候非常痛苦,如果不是中毒,很有可能发生了重大变故。所以民间就传言雍正联合隆科多、年羹尧等人阴谋篡位。

康熙之死已有几百年之久,当年的人都揭不开的谜团,我们后人更难以解开。


年羹尧被处置之前手握重兵 雍正是如何轻松解决年羹尧的

年羹尧手握重兵,掌控西部,为何雍正能轻轻松松把他除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雍正皇帝在处置年羹尧之前,年羹尧是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手握重兵。更为严重的是,整个西部地区都是他提拔起来的人。那么,雍正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没有造成任何,就轻松搞定了年羹尧呢?

我认为,雍正其实在刚上台开始,就已经有了要打击年羹尧的想法。不过,他的手段实在非常高明,而年羹尧最终在雍正的套路下,一步步地走向了灭亡。

(雍正剧照)

雍正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纵其骄。

雍正刚上台的时候,极为信任年羹尧,极为重用年羹尧,对年羹尧的信任和重用,从古到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他不但一直把年羹尧提拔到一等公,而且还把年羹尧的父亲也提拔到一等公,还给了一个子爵一个男爵,让年羹尧的儿子们承袭。除此外,珍宝玉器、古玩字画、金银财宝这种东西的赏赐,更是不计其数。

除了赏赐,雍正还在朝廷人员的安排上,多次与年羹尧商量。每有重大的人事决策,都会听取年羹尧的意见。年羹尧要是不同意,雍正也不会安排。

雍正这种做法,其实是非常不合常理的。有人说,这是因为,雍正是个性情中人,因为与年羹尧投缘,因此才这么做。但是,从后来雍正排斥异己,打击政敌的做法来看,他其实并不是一个能与谁投缘的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冷血帝王。

既然雍正是一个冷血帝王,因此,他对年羹尧的极端宠信,似乎就有目的性在里面。也就是说,要通过故意宠信,让年羹尧骄傲起来。

而年羹尧果然把持不住自己,最终骄傲起来了。很多人看见他受雍正宠信,便争着去巴结他,向他送钱行贿。一时之间,年羹尧收了不少的钱,他所提拔的人也遍及朝野。

年羹尧也变得极为自傲,他每走一个地方,不但地方官员要对他下跪,到京城后,连王公贵族也要向他下跪。而面对这些跪拜他的人,他则不理不睬。

更过分的是,他甚至忘了作为一个臣子,在雍正面前该有什么样的礼节。好几次,他都不尊礼节,给雍正抓住把柄。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雍正想要做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故意要让年羹尧骄纵,好寻找证据抓捕他。

(年羹尧剧照)

二、折其威。

当雍正准备收口袋的时候,他也做了一些异于寻常的事情。

以前,朝廷官员的任命,年羹尧管辖官员的任命,雍正都要征求年羹尧的意见。年羹尧想要哪个官员,雍正都会准奏。但是现在,年羹尧想要做什么事,雍正就像在和他对着干一样。年羹尧说东,雍正一定说西。

比如,年羹尧认为四川巡抚蔡珽逼死了其下属知府,把他抓起来,朝廷经过审判,也认为他有罪,判了他一个斩监侯。不过,雍正在看这个案子的时候,不但不让刑部把蔡珽关起来,还把他放了,而且对他信任有加,升他为左都御史。

尽管说,年羹尧在把蔡珽撤职的时候,安排了自己的人担任四川巡抚,但是,蔡珽犯罪却是事实。既然犯罪,就应该受到处罚,就算不是“斩监侯”,也应该受到小一级别的处罚,断然没有反而对其升职的道理。

雍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三个目的:一是故意逼迫年羹尧发表不满言论,好增加其反叛证据。二是给年羹尧增加一个政敌,以期扳倒年羹尧。三是让朝野上下明白自己对年羹尧的态度。

这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给全天下释放一个信号,表示我雍正已经不信任年羹尧了,你们要想他,尽管。只要你们年羹尧,和年羹尧斗争,我雍正不但不会责怪你们,反而还会升你们的官,就像对待蔡珽那样。

而雍正的做法,果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年羹尧的奏折,像雪片一样向朝廷飞来。雍正简直不需要收集,处死年羹尧的罪证,已经足够。

(年羹尧剧照)

三、卸其臂。

有人会说,既然年羹尧掌控了整个西部地区,手中又拥兵自重,雍正这样做,他为什么不呢?

其实,雍正通过上面的做法,已经在上占据了优势。大家都已经认为,年羹尧的表现,实在是的行为,实在没有必要跟着他干。再加上当时是太平时期,其实谁也不愿意。

同时,雍正还通过一系列运作,卸掉了年羹尧的左膀右臂。比如,把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撤职,又把年羹尧的另一个亲信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城,让他不能做乱,同时还相继撤换了四川、陕西的一大帮官员。

在做完这些事后,雍正还没有一棍子打死年羹尧,而是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把他总督的职务、抚远大将军的职务撤了。调任杭州将军,接着再对他进行全面的清算。

最终,年羹尧被雍正一步一步,轻轻松松拿掉了,没有出任何乱子。

(参考资料:《清史稿》)


年羹尧曾手握重兵为何被雍正的几个侍卫拿下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清朝前期家、军事家,雍正帝嫔妃敦肃皇贵妃之兄。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十分信任年羹尧从一个威名显赫的大将军到后来被夺去大将军的官位,在当时远在西北手握数万重兵的大将军年羹尧,为什么会被当时的几个侍卫轻易的拿下呢?

年羹尧之所以会被几个侍卫轻易的拿下,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侍卫是雍正皇帝派来的,年羹尧是得雍正皇帝的提拔,才一步一步地有现在的这个地位,虽然年羹尧在军中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但是对于雍正皇帝,年羹尧还是有敬畏之心的,这份敬畏之心,使得年羹尧对于雍正皇帝所派的侍卫有反抗,而且年羹尧对于这其中的缘由也十分清楚,自己确实也是有很多错的,不然雍正皇帝不会无缘无故的抓他。

年羹尧在军中的势力虽然大,但是选择依附于跟随年羹尧的将士们,只不过是因为年羹尧所处的地位,并不是敬重年羹尧这个人,因为年羹尧自从西北打了胜仗后,加上雍正皇帝的重用,年羹尧在军中不仅嚣张跋扈,而且还滥杀无辜,主要是有人不顺他意,他立马便杀掉不顺他意的这个人,军中的将士们对于年羹尧这个大将军也只是口服而心不服,就别提会帮助年羹尧去对抗朝廷。

还有就是以雍正皇帝的性格,雍正皇帝是经历过很多的争斗,才最终登上皇位,这就使得雍正皇帝,从内心中不会真正的相信身边的每一个人,雍正皇帝对李卫和邬先生都尚且如此,更何况远在西北手握重兵的年羹尧呢,他重用年羹尧一是因为年羹尧是跟随自己多年的门人,二是因为在雍正皇帝登基初期也确实无人可用,不得已才选择了年羹尧,年羹尧在早年间进京述职的时候,先是拿着礼物见了八阿哥胤禩他们,随后才去的四阿哥胤禛的府中,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后来四阿哥胤禛对于年羹尧也有所处罚,不过也从此埋下了不信任的因素。

雍正皇帝时常也会想起这个事来,自然对于年羹尧就变得不那么信任,即便心里对着年羹尧不信任,但是一方面还得用他来平定西北的战事,不过雍正皇帝还是悄悄地在年羹尧身边安插了很多的亲信,让这些人随时来报告年羹尧在军中的言行,雍正皇帝对于年羹尧的言行掌握得一清二楚,年羹尧对于这一切却并不知情。安排岳钟琪作为年羹尧的副手,想必也是雍正皇帝的安排,目的是让岳钟琪在军中锻炼,能够独当一面,从而最后取代年羹尧。

从后来岳钟琪担任军中主帅,年羹尧在听到属下奏报,感到意外的表情中,让也能看出,雍正皇帝对于扳倒年羹尧确实早有准备,从雍正皇帝在处理年羹尧的事情中,不得不佩服雍正皇帝的手段。

而年羹尧即便拥有十万大军,年羹尧也能几个侍卫轻易拿下的原因,还因为年羹尧觉得自己是雍正皇帝的亲信,自己又做了这么大的贡献,皇上是不会杀了他的,早晚还会给他官复原职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年羹尧即便是有谋反之心,他也没有反的资本,除了因为上面所说的军中的将士们不跟他一条心之外,还有就是因为他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更没有正当的理由,年羹尧要是反,只有死路一条。

年羹尧之所以会落到如此的悲惨下场,也是他咎由自取,如果说年羹尧之前的大肆挥霍朝廷的钱财还有嚣张跋扈,雍正皇帝还有一定的容忍之外,在滥杀无辜这方面,雍正皇帝已经不能再忍,尤其是雍正皇帝所派的孙嘉诚被杀之后,使得朝中的文官们,对于年羹尧的恨意十分深,深到想要年羹尧死的地步。

本来年羹尧就因为自身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使得提拔他的雍正皇帝脸上无光,雍正皇帝对于年羹尧的恨意自然很多,虽然恨,这时候的年羹尧还是有用的,况且贸然杀了他,就会证明之前对他的重用是错的,因此雍正皇帝即便心里有恨,还是在朝中力保年羹尧,可是就在之后,年羹尧居然就杀了他所派去的孙嘉诚,孙嘉诚是朝中的清流,也是诤臣,年羹尧杀了他之后,朝中大臣便在雍正皇帝面前,纷纷上奏,请求杀了年羹尧,雍正皇帝这个时候,为了安抚朝臣,自然是不再保年羹尧,不过怎么处理年羹尧,雍正皇帝还是有权力的。

因此之后的年羹尧先是被雍正皇帝派去的侍卫以及岳钟琪将军夺去了兵权,后来又被贬为了杭州将军,还有之后的被罚去看城门,原以为被贬到如此的年羹尧会有所反省,然而年羹尧并没有有所反省,反而对着周围的人说,当今的皇上是这么报答功臣的,年羹尧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和这样的想法,使得他后来的落得被赐死的下场。

年羹尧高估了自己在雍正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他也找错了自身的定位,因此才会有后来的结果。


左宗棠去世后他的后代过得怎么样

说到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也是非常非常让人佩服的,要说他的故事也都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了,今天就说说左宗棠的后人吧,左宗棠死后,那么他们的后代都过得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呀!

左宗棠一辈子养育了四子四女,四个儿子分别是左孝威、孝宽、孝勋和孝同。四个女儿分别是左孝瑜、孝琪、孝琳、孝瑸。

1、左孝威是长子,最得左宗棠关爱,后来在征战新疆时染病而亡;

2、二子左孝宽是个郎中,死因没有记载;

3、三子左孝勋,是兵部主事,死因也不得而知;

4、四子左孝同,字子异,江苏提法使,结局不详。

5、再来说说他的女儿们,长女左孝瑜,字慎娟,嫁给陶澍之子陶桄,著有《小石屋诗草》;

6、次女左孝琪,字静斋,著有《猗兰室诗草》,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7、三女左孝琳,字湘娵,嫁给了黎福昌,著有《琼华阁诗草》;

8、四女左孝瑸,字少华,嫁给了湘潭周翼标,著有《淡如斋遗诗》。

在左宗棠儿女一辈没有出过大官,但左宗棠的后代涌现了不少的医生和科学家,像左宗棠的曾孙左景鉴为我国著名肛肠外科学专家,左景鉴之子左焕琮继承父亲的衣钵,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为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曾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所所长,被选为卫生部突出贡献科学家。左宗棠曾孙左景伊,为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

左宗棠的后代中,当官的是少数,最多的还是从事科学医学方面,他们在这些行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富察衮代和努尔哈赤感情极好为何死后棺椁被移出福陵

富察·衮代,女真族,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继福晋(第二任大福晋)。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一共有十六位妻妾。在这十六位妻妾当中,地位较为尊崇的有六位,也广为后世所熟知。其中就包括今天要说的努尔哈赤的第二位妻子,富察衮代。

在努尔哈赤的十六位妻妾当中,富察衮代是极特殊的一位。

富察衮代是建州女真右卫部落首领色督珠乎的小女儿,富察衮代在公元1585年的时候,就嫁给了当时还是建州女真首领的努尔哈赤,成为了建州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大福晋。在后来的日子里,富察衮代在大福晋的位置上做了有三十年之久。

富察衮代在努尔哈赤出征后,代掌管女真内部一切事务,而富察衮代也没有辜负努尔哈赤的信任,将府中各项事宜,打理的井井有条,努尔哈赤对于福晋富察衮代的表现十分满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可以说是夫唱妇随,男主外女主内的典范了。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富察衮代和努尔哈赤,感情确实极好。

公元1593年,努尔哈赤在古勒城与叶赫等部落交战时,作为女眷陪伴努尔哈赤的人,只有富察衮代。到了晚上,努尔哈赤因为太累,便卧在桌子上睡着了,刚睡着没多久,属下要向努尔哈赤汇报所勘察到的敌军情况,却不敢贸然叫醒努尔哈赤。

这个时候,陪在努尔哈赤身边的衮代见此紧急的情况,便进去叫醒了熟睡中的努尔哈赤。而被突然叫醒的努尔哈赤,见是自己的福晋富察衮代叫醒自己后,不仅没有闹什么起床气,反而还夸奖了富察衮代的表现。这要是换做三国时的曹操,估计早就一刀砍了……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后来努尔哈赤征服的部落越来越多,这些被努尔哈赤征服的部落,出于讨好努尔哈赤的关系,这些部落总是会向努尔哈赤进献美女。努尔哈赤对于这样的事情,一般选择照单全收,将他们纳为侧福晋。随着府中的美女越来越多,同时加上大福晋富察衮代随着年岁的增长,容貌已经大不如前,渐渐地努尔哈赤就不再去富察衮代的屋中,努尔哈赤与富察衮代的关系也渐渐变得疏远。

公元1620年,富察衮代去世,由于史书上并未记载富察衮代的出生时间,因此富察衮代去世的年龄便无从考证。关于的富察衮代的死因,至今存在疑问,有的史料上记载是因为富察衮代得罪努尔哈赤获罪而死,还有史料记载是富察衮代因为后期失宠,儿子莽古尔泰害怕富察衮代会牵连自己的前程,为了讨好父亲得到宠爱,莽古尔泰便杀了母亲富察衮代。

但毫无疑问,无论哪种死因,她的结局都算不上很好。

不光她的结局不好,她的子女们结局也不是很好,先来说一下莽古尔泰,莽古尔泰因在大凌河之战中,不听从皇太极的军令,致使贻误战机,皇太极十分生气,便召来莽古尔泰,对莽古尔泰严厉的批评了一番。莽古尔泰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对于皇太极的批评表示不服,一来二去双方便起了争执,争执结束后,皇太极也没有对莽古尔泰进行了处罚,毕竟莽古尔泰对于国家还是有着一定贡献,就先放了他一马。

莽古尔泰经过这件事以后,依旧不思悔改,没过多长时间,又因为在战场的错误,被皇太极批评,这次的莽古尔泰,不仅嘴上不服着皇太极,手上更是拿着佩剑。说到激动处的时候,将剑拔出剑鞘,身边的胞弟德格类,见哥哥莽古尔泰如此的行为后,出言斥责哥哥莽古尔泰大逆不道,同时一拳将哥哥莽古尔泰抡倒在地。德打完哥哥莽古尔泰后,跪地向皇太极求情,在皇太极与众位贝勒商议后,将莽古尔泰和硕贝勒的爵位降为多罗贝勒。

公元1633年,莽古尔泰病逝,在莽古尔泰死后的第二年,妹妹莽古济的属下告发莽古尔泰、德格类还有莽古济三人。说之前兄妹几人曾在莽古济府中一起喝酒,在喝高时说过一些对于皇太极表示不敬的话,也有着要谋反的意思。

在此事中,因为莽古尔泰,德格类都已经去世导致死无对证,而莽古济与第二任丈夫琐诺木感情不和,琐诺木处于搞垮莽古济的目的,就成了证人。这个谋反的罪名,便实打实的安在了这兄妹三人身上,莽古尔泰最终被削去爵位和宗籍,德被削去爵位,莽古济最后被处死。

在这场不知是否存在的谋反案之后,皇太极将将清宫档案里所有关于衮代的记载,全部删除。到了顺治元年,多尔衮以富察衮代曾经被努尔哈赤不喜为由,将本已陪葬福陵的富察衮代的棺椁,移出了福陵,其棺椁至今不知所踪。

这个陪伴了努尔哈赤三十年的女人,曾全力帮助努尔哈赤打理后方的女人,死后竟然是这个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孝庄和多尔衮没有孩子的原因是什么

孝庄文皇后与摄政王多尔衮,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无疑是两位最受人瞩目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关系,以及未有子嗣的谜团,始终是历史学者和民间传说热衷讨论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背景。孝庄文皇后,本名布木布泰,是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的妻子,也是康熙帝的祖母。而多尔衮,是清朝的实际掌权者,在孝庄文皇后的丈夫皇太极去世后,他与他的兄弟们共同执掌大权。

关于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没有孩子的原因,历史学家给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首先,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疾病或者健康问题导致的。据史料记载,孝庄文皇后曾患有多种疾病,包括疟疾、肺结核、肝病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影响生育能力。而多尔衮也患有多种疾病,包括眼疾和痛风,这些疾病可能影响他的生育能力。

其次,他们的繁忙的活动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在明清交替的时期,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都是清王朝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活动中,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育能力。同时,由于他们的地位和权力,他们的生活可能更为奢华和复杂,这可能也会影响他们的生育能力。

最后,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原因之一。虽然他们之间有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婚姻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孝庄文皇后已经有了丈夫皇太极,而多尔衮则有其他的婚姻关系。

然而,这些都只是历史学家们的推测,具体原因可能永远无法确定。因为关于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是否有子嗣的记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历史学家们只能根据历史记录中的蛛丝马迹,进行合理的推测和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历史的事实,同时也要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历史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变数和未知。我们能够了解的历史,只是那些被记录下来、被发掘出来的部分。而那些未曾被记录的细节和故事,可能同样重要,同样精彩。

此外,我们也要理解,历史人物并非是单一的、刻板的形象,而是有着复杂的性格和情感的个体。他们在历史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他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塑造的。他们的行为和决策,既受到历史进程的影响,也受到他们自身的性格、经历和生活的影响。

总的来说,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没有孩子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由于健康问题、生活环境和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的友谊和合作关系,虽然未能转化为子嗣,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的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揭示,但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如果没有慈禧会怎样光绪亲政的话清朝回灭亡吗

在晚清历史当中,光绪皇帝确实自己亲政过一段时间,可能是因为自己亲政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我们并没有发现晚清政府统治下有哪些明显的变化。我们都知道,晚清的覆灭或者说大清王朝的灭亡,是历史潮流向前发展的必然,就算光绪皇帝杀掉慈禧,自己掌握军政大权于一手的话,那么晚清还是摆脱不掉覆灭的结局。

话说回来,如果光绪皇帝杀掉慈禧,那晚清覆灭的一天恐怕会迟早到来,毕竟光绪帝不具备慈禧的影响力和手腕。倘若在公车上书前后,光绪帝真的能够通过袁世凯之手杀掉慈禧,那么以他当时的能力也不足以完全的把控朝政,到头来,慈禧太后一死,满清将迎来更加混乱的局面。

01光绪亲政近十年,实在是难作为

"(光绪十五年)己卯,皇太后归政"。

从《清史稿》当中我们可以找到的一句有力证据,在光绪十五年的时候,作为皇太后的慈禧才重新归入到当中,这也就是说,从光绪五年到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曾将政权放给了光绪帝一人,慈禧太后归到了二线。

光绪十五年就是公元1889年,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从公元1879年到公元1889年这十年间的时间,晚清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光绪帝手里。慈禧太后把政权交到了光绪手里,一方面就是看看光绪帝的能力,另一方面,其实也在检测光绪帝是否和自己是同一战线。

而在这十年间,大概也就是洋务运动的后期,洋务运动发展的如火如荼,这当中自然少不了光绪帝的功劳,但在对外方面,这十年也就在80年代爆发过一次中法战争,光绪帝也是真正参与到了这次战争当中。

甚至爆发于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把握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也是按照光绪帝主战的意见来实行的,但最后的结果呢?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全面破产,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刚刚二十出头的光绪帝,上的作为确实不如清朝中前期的很多皇帝,不是慈禧太后不让他亲政,而是光绪帝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虽然比起同治皇帝,光绪帝有一颗积极进取、勇于改革图进的心,但当时的晚清局面,是容不得他施展身手的。

02支持公车上书,同意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在很大程度上触及到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根本利益,那是因为仅在制度上就以君主制度的变革触及到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康梁变法首以“君主立宪制”为基本,只要以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那么就可以挽救晚清亡局。

单从公车上书来看,光绪帝对公车上书当中描绘的那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向往,所以他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实行这些措施,从而力挽狂澜,拯救江河日落的大清王朝。光绪帝的想法是很积极进取的,但我们如今来入手看一下当时提的措施,或许你就会发现,公车上书所描绘的一些景象,根本就是在变相的加速清王朝的覆灭。

改革科举制,废除四书五经,增加历史和经济等近代科目,这是科举考试上的变革内容。19世纪末期的中国,依旧是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很多士人才子从小就一直梦幻着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

但如今科举制一改革,很多西方的科目代替了原始的四书五经,这让普天之下的考生该如何应对?再来看军事方面的改革,康梁支持遣散老弱残兵,并且大幅削减军费开支,看起来是对国家有利,实则是在掏空满清王朝的内脏。

如果大批次地遣散那些老弱残兵,在此基础上,继续削减军费开支的话。那么谁又会保证?这样的政令一出,不会引起清朝各地军队的哗变,到时候普天之下的所有老弱残兵都发生哗变的话,那样岂不是就在原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更添一股萧瑟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即便真正实现了光绪帝亲政,他所支持的戊戌变法,如果如实进行的话,同样只会加速清王朝的覆灭。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按照戊戌变法内容进行改革的基础和环境……

03光绪不重思想,亲政也白搭

虽然当时的中国已步入近代,但老百姓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开放,明智初开的背景下,光绪皇帝“只重制度,而不重思想”的变革举措只能物极必反地提前拖垮晚清政府,因为当时的国内根本没有适合变革的环境和土壤。

国内老百姓都是一副封建迷信的模样,要想让他们在几年之内就全盘接受西方制度,按照西方的一切举措来生活生存的话,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综上所述,就算把清朝的朝政大权交给光绪帝,那么他也很难利用这有限的权力去挽救大清王朝,如果他有慈禧太后那样的影响力,以及有着更强的治国理政能力的话,或许他可以延缓清王朝的覆灭时间,但是绝对阻止不了清王朝的覆灭结局。


多尔衮和鳌拜谁的权势更大 两人能够相提并论吗

对鳌拜可以和多尔衮相提并论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多尔衮和鳌拜都是清朝鼎鼎大名的权臣,而且几乎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如果仔细判断,他们俩谁的权势更大呢?

其实无论从地位还是权力来看,鳌拜在多尔衮面前,那都是小弟。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差距。

一、多尔衮的爵位和身份高于鳌拜。

顺治登基以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为了摄政王。不过济尔哈朗是外人,又不敢得罪多尔衮,因此基本上朝中大事都是多尔衮一个人说了算。

此后多尔衮带着清军入关,逐渐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太大,既然不能做皇帝,那就给自己加上各种特殊的头衔吧!

首先,多尔衮是和硕睿亲王,亲王这个头衔,本身就已经远超一般大臣了。

其次,多尔衮当了摄政王以后,把自己提升成了叔父摄政王,皇帝见了他也得喊一声叔叔。

再者,清军入关以后,多尔衮又把自己提升成了皇叔父摄政王。前面多了一个“皇”字,其意义自然是不同的。

这还不够,顺治五年,多尔衮直接变成了皇叔父摄政王,所有的仪仗排场,和皇帝没什么两样,顺治见了他得喊一声皇父。

好家伙,把自己封到这个高度,基本上已经到了人臣的天花板了。说实话,在古代是个权臣都不敢这么搞,多尔衮算是创纪录了。正是由于皇父这个称号,才使得大家对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事情,产生了各种怀疑。

反观鳌拜,他在顺治登基的初年,被任命为议政大臣,但是没多久就因为得罪多尔衮,两次差点被杀,最终以革职为民处置。

等到顺治亲政以后,才意识到了鳌拜的忠心,立马把鳌拜调到身边,担任了自己的心腹重臣。但是鳌拜的地位并没有多大提升,只是个一等侯,后来提拔成了二等公。

等到顺治去世之前,鳌拜才被提拔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太子太傅。

康熙初年,鳌拜的爵位是一等公,也就是公爵。这和普通郡王都没法比,更别提和多尔衮这种亲王相提并论了。

二、多尔衮在八旗的地位远超鳌拜。

我们都知道,清朝讲究八旗制度,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满汉之分。只要你在旗,那你在清朝就是贵族,满人汉人都有资格在旗。

不过由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的时候,只有满八旗,所以八旗中的满人占据了大多数。后来又有了汉八旗和蒙八旗,这才加入了大量汉人和蒙古人。

八旗制度是清朝统治的核心,所以说意义非凡。我们看《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看到本旗的旗主王爷,还是得下跪磕头,自称奴才。

其实这事儿一点儿也不夸张,在旗主面前,和珅的确就是个家臣或者说是个奴才。哪怕他是首席军机大臣,在啥职务都没有的旗主面前也不好使。

多尔衮是正儿八经的正白旗旗主,也就是说整个正白旗的人,都是他的家臣或者奴才,这身份在清朝初期,绝对是核心人物的标志。

反观鳌拜,他只是一个镶黄旗的副都统,并不是旗主,连都统都不是。只有镶黄旗的旗主,才配和多尔衮平起平坐,鳌拜在多尔衮面前显然矮了两截。

三、多尔衮专权的时间,远超鳌拜。

准确来说,从1643年皇太极病逝,顺治登基以后,多尔衮就成了清朝说一不二的人物。他身边有多铎、阿济格两位兄弟辅佐,掌握正白旗、镶白旗两旗兵马。

等到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以后,顺手掌握了皇帝的权力,因此他手里又多了正黄旗、镶黄旗的兵马,因此,多尔衮手里至少有4个旗的兵马。

此外正红旗、镶红旗的领导们,也多数都支持多尔衮。因此多尔衮的权势在担任摄政王后,立刻达到了巅峰。这也是他能轻而易举就除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的主要原因。

从1643年成为摄政王开始,一直到1650年多尔衮病逝,他至少独揽大权长达7年多时间。

鳌拜的情况可就不同了,因为1661年,顺治任命他为辅政大臣的时候,同时还任命了另外3位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的排名其实是最靠后的一个。

尤其是索尼活着的时候,鳌拜压根无法独揽大权,任何事情都得请示索尼的意见。即使后来索尼年纪太大,摁不住鳌拜了,很多大事也得大家商量着来办。

也就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鳌拜即使成了辅政大臣,也没有达到专权的地步。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公元1667年,索尼病逝。首辅大臣去世了,这给了鳌拜打破平衡的机会。在这一年,鳌拜罗织了若干罪名,强行将一直和他作对的苏克萨哈给灭了。这可把遏必隆给吓傻了,索性成了个好好先生,随便鳌拜怎么搞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鳌拜才正式成了说一不二的权臣。可到了1669年,16岁的康熙,便带着一帮侍卫把鳌拜给收拾了。等于说,鳌拜专权的时间,其实只有2年而已。这和多尔衮的7年多专权时间,完全没法比。

总结:他俩都没啥好下场。

说实话,历史上的权臣,能够善始善终的还真不多,因为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身份。霍光、张居正前脚刚走,后脚他们家就被抄了。

多尔衮和鳌拜的结局虽说有点区别,但也都是以悲剧收场。多尔衮死后,顺治一开始还追封他为清成宗,结果2个月后,顺治便剥夺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号,甚至把他踢出了宗庙。

鳌拜被康熙拿下以后,没多久就死在了狱中,并且被剥夺了一切爵位。直到1713年,康熙才重新赐予了鳌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爵位。雍正年间,才恢复了鳌拜的一等公爵。

1778年,乾隆想起了多尔衮,这才恢复了他睿亲王的爵位,同时对他的功绩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不过斯人已逝,这种追评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