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慈禧会怎样光绪亲政的话清朝回灭亡吗

在晚清历史当中,光绪皇帝确实自己亲政过一段时间,可能是因为自己亲政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我们并没有发现晚清政府统治下有哪些明显的变化。我们都知道,晚清的覆灭或者说大清王朝的灭亡,是历史潮流向前发展的必然,就算光绪皇帝杀掉慈禧,自己掌握军政大权于一手的话,那么晚清还是摆脱不掉覆灭的结局。

话说回来,如果光绪皇帝杀掉慈禧,那晚清覆灭的一天恐怕会迟早到来,毕竟光绪帝不具备慈禧的影响力和手腕。倘若在公车上书前后,光绪帝真的能够通过袁世凯之手杀掉慈禧,那么以他当时的能力也不足以完全的把控朝政,到头来,慈禧太后一死,满清将迎来更加混乱的局面。

01光绪亲政近十年,实在是难作为

"(光绪十五年)己卯,皇太后归政"。

从《清史稿》当中我们可以找到的一句有力证据,在光绪十五年的时候,作为皇太后的慈禧才重新归入到当中,这也就是说,从光绪五年到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曾将政权放给了光绪帝一人,慈禧太后归到了二线。

光绪十五年就是公元1889年,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从公元1879年到公元1889年这十年间的时间,晚清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光绪帝手里。慈禧太后把政权交到了光绪手里,一方面就是看看光绪帝的能力,另一方面,其实也在检测光绪帝是否和自己是同一战线。

而在这十年间,大概也就是洋务运动的后期,洋务运动发展的如火如荼,这当中自然少不了光绪帝的功劳,但在对外方面,这十年也就在80年代爆发过一次中法战争,光绪帝也是真正参与到了这次战争当中。

甚至爆发于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把握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也是按照光绪帝主战的意见来实行的,但最后的结果呢?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全面破产,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刚刚二十出头的光绪帝,上的作为确实不如清朝中前期的很多皇帝,不是慈禧太后不让他亲政,而是光绪帝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虽然比起同治皇帝,光绪帝有一颗积极进取、勇于改革图进的心,但当时的晚清局面,是容不得他施展身手的。

02支持公车上书,同意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在很大程度上触及到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根本利益,那是因为仅在制度上就以君主制度的变革触及到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康梁变法首以“君主立宪制”为基本,只要以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那么就可以挽救晚清亡局。

单从公车上书来看,光绪帝对公车上书当中描绘的那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向往,所以他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实行这些措施,从而力挽狂澜,拯救江河日落的大清王朝。光绪帝的想法是很积极进取的,但我们如今来入手看一下当时提的措施,或许你就会发现,公车上书所描绘的一些景象,根本就是在变相的加速清王朝的覆灭。

改革科举制,废除四书五经,增加历史和经济等近代科目,这是科举考试上的变革内容。19世纪末期的中国,依旧是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很多士人才子从小就一直梦幻着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

但如今科举制一改革,很多西方的科目代替了原始的四书五经,这让普天之下的考生该如何应对?再来看军事方面的改革,康梁支持遣散老弱残兵,并且大幅削减军费开支,看起来是对国家有利,实则是在掏空满清王朝的内脏。

如果大批次地遣散那些老弱残兵,在此基础上,继续削减军费开支的话。那么谁又会保证?这样的政令一出,不会引起清朝各地军队的哗变,到时候普天之下的所有老弱残兵都发生哗变的话,那样岂不是就在原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更添一股萧瑟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即便真正实现了光绪帝亲政,他所支持的戊戌变法,如果如实进行的话,同样只会加速清王朝的覆灭。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按照戊戌变法内容进行改革的基础和环境……

03光绪不重思想,亲政也白搭

虽然当时的中国已步入近代,但老百姓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开放,明智初开的背景下,光绪皇帝“只重制度,而不重思想”的变革举措只能物极必反地提前拖垮晚清政府,因为当时的国内根本没有适合变革的环境和土壤。

国内老百姓都是一副封建迷信的模样,要想让他们在几年之内就全盘接受西方制度,按照西方的一切举措来生活生存的话,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综上所述,就算把清朝的朝政大权交给光绪帝,那么他也很难利用这有限的权力去挽救大清王朝,如果他有慈禧太后那样的影响力,以及有着更强的治国理政能力的话,或许他可以延缓清王朝的覆灭时间,但是绝对阻止不了清王朝的覆灭结局。


多尔衮和鳌拜谁的权势更大 两人能够相提并论吗

对鳌拜可以和多尔衮相提并论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多尔衮和鳌拜都是清朝鼎鼎大名的权臣,而且几乎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如果仔细判断,他们俩谁的权势更大呢?

其实无论从地位还是权力来看,鳌拜在多尔衮面前,那都是小弟。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差距。

一、多尔衮的爵位和身份高于鳌拜。

顺治登基以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为了摄政王。不过济尔哈朗是外人,又不敢得罪多尔衮,因此基本上朝中大事都是多尔衮一个人说了算。

此后多尔衮带着清军入关,逐渐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太大,既然不能做皇帝,那就给自己加上各种特殊的头衔吧!

首先,多尔衮是和硕睿亲王,亲王这个头衔,本身就已经远超一般大臣了。

其次,多尔衮当了摄政王以后,把自己提升成了叔父摄政王,皇帝见了他也得喊一声叔叔。

再者,清军入关以后,多尔衮又把自己提升成了皇叔父摄政王。前面多了一个“皇”字,其意义自然是不同的。

这还不够,顺治五年,多尔衮直接变成了皇叔父摄政王,所有的仪仗排场,和皇帝没什么两样,顺治见了他得喊一声皇父。

好家伙,把自己封到这个高度,基本上已经到了人臣的天花板了。说实话,在古代是个权臣都不敢这么搞,多尔衮算是创纪录了。正是由于皇父这个称号,才使得大家对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事情,产生了各种怀疑。

反观鳌拜,他在顺治登基的初年,被任命为议政大臣,但是没多久就因为得罪多尔衮,两次差点被杀,最终以革职为民处置。

等到顺治亲政以后,才意识到了鳌拜的忠心,立马把鳌拜调到身边,担任了自己的心腹重臣。但是鳌拜的地位并没有多大提升,只是个一等侯,后来提拔成了二等公。

等到顺治去世之前,鳌拜才被提拔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太子太傅。

康熙初年,鳌拜的爵位是一等公,也就是公爵。这和普通郡王都没法比,更别提和多尔衮这种亲王相提并论了。

二、多尔衮在八旗的地位远超鳌拜。

我们都知道,清朝讲究八旗制度,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满汉之分。只要你在旗,那你在清朝就是贵族,满人汉人都有资格在旗。

不过由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的时候,只有满八旗,所以八旗中的满人占据了大多数。后来又有了汉八旗和蒙八旗,这才加入了大量汉人和蒙古人。

八旗制度是清朝统治的核心,所以说意义非凡。我们看《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看到本旗的旗主王爷,还是得下跪磕头,自称奴才。

其实这事儿一点儿也不夸张,在旗主面前,和珅的确就是个家臣或者说是个奴才。哪怕他是首席军机大臣,在啥职务都没有的旗主面前也不好使。

多尔衮是正儿八经的正白旗旗主,也就是说整个正白旗的人,都是他的家臣或者奴才,这身份在清朝初期,绝对是核心人物的标志。

反观鳌拜,他只是一个镶黄旗的副都统,并不是旗主,连都统都不是。只有镶黄旗的旗主,才配和多尔衮平起平坐,鳌拜在多尔衮面前显然矮了两截。

三、多尔衮专权的时间,远超鳌拜。

准确来说,从1643年皇太极病逝,顺治登基以后,多尔衮就成了清朝说一不二的人物。他身边有多铎、阿济格两位兄弟辅佐,掌握正白旗、镶白旗两旗兵马。

等到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以后,顺手掌握了皇帝的权力,因此他手里又多了正黄旗、镶黄旗的兵马,因此,多尔衮手里至少有4个旗的兵马。

此外正红旗、镶红旗的领导们,也多数都支持多尔衮。因此多尔衮的权势在担任摄政王后,立刻达到了巅峰。这也是他能轻而易举就除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的主要原因。

从1643年成为摄政王开始,一直到1650年多尔衮病逝,他至少独揽大权长达7年多时间。

鳌拜的情况可就不同了,因为1661年,顺治任命他为辅政大臣的时候,同时还任命了另外3位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的排名其实是最靠后的一个。

尤其是索尼活着的时候,鳌拜压根无法独揽大权,任何事情都得请示索尼的意见。即使后来索尼年纪太大,摁不住鳌拜了,很多大事也得大家商量着来办。

也就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鳌拜即使成了辅政大臣,也没有达到专权的地步。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公元1667年,索尼病逝。首辅大臣去世了,这给了鳌拜打破平衡的机会。在这一年,鳌拜罗织了若干罪名,强行将一直和他作对的苏克萨哈给灭了。这可把遏必隆给吓傻了,索性成了个好好先生,随便鳌拜怎么搞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鳌拜才正式成了说一不二的权臣。可到了1669年,16岁的康熙,便带着一帮侍卫把鳌拜给收拾了。等于说,鳌拜专权的时间,其实只有2年而已。这和多尔衮的7年多专权时间,完全没法比。

总结:他俩都没啥好下场。

说实话,历史上的权臣,能够善始善终的还真不多,因为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身份。霍光、张居正前脚刚走,后脚他们家就被抄了。

多尔衮和鳌拜的结局虽说有点区别,但也都是以悲剧收场。多尔衮死后,顺治一开始还追封他为清成宗,结果2个月后,顺治便剥夺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号,甚至把他踢出了宗庙。

鳌拜被康熙拿下以后,没多久就死在了狱中,并且被剥夺了一切爵位。直到1713年,康熙才重新赐予了鳌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爵位。雍正年间,才恢复了鳌拜的一等公爵。

1778年,乾隆想起了多尔衮,这才恢复了他睿亲王的爵位,同时对他的功绩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不过斯人已逝,这种追评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


嘉庆杀和珅后悔了吗

乾隆皇帝还有朝中大臣都知道和珅是个,但乾隆帝并没有管他。等嘉庆继位后,和珅的好日子就走到头了。能看出来嘉庆早就想除掉和珅,所以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他治罪赐死。有人问嘉庆是否后悔杀了和珅,因为和珅死后朝中风气并没有好转,贪腐反而更加严重。不过客观来说,嘉庆帝应该不会感到后悔,为了整肃纲纪只是一方面,他和和珅还有私人恩怨。

1、嘉庆帝继位

乾隆在位60年的时候,决定退位了,爱新觉罗·颙琰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禅位继帝位。但是乾隆仍然牢牢把持着朝政,嘉庆只不过是个傀儡。等到乾隆死后,嘉庆正式亲政了,而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除和珅。

和珅是有名的大,这倒是不假。但是毕竟这么久受到乾隆的宠信,满朝文武很多都是他的人,而且和珅担任着很多关键以及重要的岗位。同时,嘉庆登基后,川、楚、陕爆发农民大起义,可以说国内的情况并不太乐观,搞得嘉庆焦头烂额。

关键是嘉庆可不是这么一位雷厉风行的皇帝,所以很多人对此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嘉庆之所以急不可耐的除掉和珅,有这么三个原因。

2、嘉庆为何急于除掉和珅

①维护自己的地位

嘉庆不是小孩子了,长期以来,他对于和珅的所作所为是清楚的。别的先不谈,至少在乾隆退位后,和珅的权势仍然很大,甚至在上朝时还可以站在乾隆和嘉庆的旁边。当时就连老外都称和珅为“二皇帝”。

要知道嘉庆才是正宗的皇帝,所以和珅给嘉庆的感觉非常不好。如果不除掉他,对自己即将开始的亲政影响还是很大的。

②为了充实国库

其实嘉庆除掉和珅充实国库只是一个方面,这也并非他的主要目的。要知道他可不知道和珅这么多年贪污了多少,他也不确定除掉和珅就一定能够充实国库。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其实这个只是结果,而非原因。

③为了整顿吏治

除掉和珅之后,没有牵连其他人。而是以一句:“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咸与自新。”就结束整件事情。

但嘉庆之后又开始了整饬吏治,所以不难看出,嘉庆对于当时的朝政是非常不满意的,他也有意改变这一切,和珅是个不小的蛀虫,除掉他对他开始的改革是大有益处的。


和硕公主很受雍正宠爱为何很早就夭折呢

作为清朝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一位皇帝,雍正虽然在位时间不长,只有13年的时间,但是却肃清了大清的官场,为大清国的清明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3年以来,雍正一直都是勤勉于政,让国库逐渐充盈起来,所以说,他的儿子乾隆也是沾了老爸很大的光。

这几年来,关于描述雍正时期的影视作品不少,像《甄嬛传》、《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等,但是大部分都是描述雍正后宫的,讲述雍正后妃的勾心斗角。很多人对于雍正的后宫是了如指掌,但是对于雍正的孩子们是知之甚少,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雍正的孩子。

史料记载,雍正的一生有十个儿子和四个女儿,不管是和父亲康熙,还是儿子乾隆比起来,雍正的孩子真的很少。但是也能说明,雍正是真的一心为了国家,对于后宫不是很上心。而雍正的这些孩子们,成活率也不是很高,到他45岁登基的时候,十个儿子里,就剩下了四个了,而女儿更是一个也没有留下。而大清从建国以来,就有一个政策, 就是要和蒙古联姻。受到因素的影响, 雍正把兄弟胤礽、胤祥和胤禄的女儿收为自己的养女,而最受宠爱的就是胤祥的四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和硕和惠公主。

和硕和惠公主出生于康熙五十三年,生母是胤祥的嫡福晋兆佳氏。和硕和惠公主在一出生,就别接到了当时还是胤亲王胤禛的府上,胤禛对其十分爱护。

胤禛继位不久之后,出于要和蒙古和亲的要求,其实也是为了拉拢和回报十三弟胤祥,所以就将还只有8岁的和硕和惠公主带到了皇宫里,亲自抚养。

雍正七年,雍正正式将和惠封为是和硕公主,还将其许配给了蒙古喀尔喀部的多尔济塞布腾。而雍正为了和硕公主也是打破了祖制,没有要和硕公主远嫁到蒙古,而是在京城修了公主府,足以见得雍正有多宠爱和硕公主。

婚后一年,也就是雍正八年, 和硕公主的亲生父亲胤祥病逝。虽然和硕公主从小没有和亲生父亲有太多的接触,但是得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十分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生育。

后来,和硕公主生下儿子桑斋多尔济,不久之后就病逝了,年仅18岁。而和硕公主的驸马,在公主死后不久,因为受到父亲的牵连被杀。小桑斋多尔济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被乾隆接到了皇宫里亲自抚养。就算后来桑斋多尔济多次犯错误,乾隆都是对这个小外甥十分宽宏大量的,而多尔济家族也一直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和硕公主的原因。


同样都是雍正的得力干将 李卫和年羹尧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对同为雍正得力干将,为何李卫得以善终,而年羹尧却被赐死狱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雍正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了,作为清朝历史中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的存在使得满清出现了短暂了盛世,是康乾盛世的重要接力点。雍正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重要地位,除去他本身的能力之外,他的知人善用也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点。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他手下的两位得力干将——李卫和年羹尧,为何同为重臣的他们李卫可以得以善终,而年羹尧则是被处死。

李卫和年羹尧,两人都为汉人,且都是起始于康熙时期,不同的是年羹尧出身官宦之家,而李卫则是出生于富豪之家。不同的出生背景就决定了两人发展轨迹的不同,其中年羹尧是通过科举一步步走出来的,而李卫则是通过捐赠财物得到了一官半职。

由于两人的背景不同,也就决定了两人日后发展方向的不同。就个人实力而言,年羹尧无疑要高出李卫太多,作为一个军事天才,年仅二十多岁的他就被康熙注意到,《永宪录》中记载,年仅二十五岁的年羹尧就已经被破格提升为了四川巡抚,作为一个汉人能够有此殊荣,足以见得年羹尧才华有多么横溢。

和年羹尧相比较,李卫则是相差太多,早点通过打点才得到并不员外郎一职。在康熙时期,李卫并没有突出的表现,是一个很是平淡甚至于很容易被人遗忘的存在。

按理说地位差距如此之大的两人理应不产生交集,但雍正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命运。

在雍正继位之后,年羹尧从封疆大吏一跃成为了朝中的权臣,是当时毫无争议的一人之下,影响力之大朝中无人敢于其抗衡。年羹尧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的地位,一部分是因为他帮助雍正夺得了皇位,另一方面则是他卓越的战绩,可以说是一个人镇守了整个西北。

而和本就是封疆大吏的年羹尧相比较,李卫在雍正时期可谓是平步青云,在短短八年的时间中,j就从一个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成为了一品总督要员,虽然说整体地位上依旧不如年羹尧,但也相差无几,同样也是雍正极为信任的大臣。

年羹尧和李卫,两人一文一武,帮助雍正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按理照此下去雍正时期就应该出现盛世,但从雍正三年开始,年羹尧却开始失宠,并且最终被赐死。而年羹尧一死,雍正没有了可以稳定局势的将才可用,这也让清朝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弥补这个漏洞,间接导致了盛世的延迟。

而和巅峰突然下落的年羹尧相比较,李卫则是在雍正时期一直被重用,即便是此后到了乾隆时期,李卫的地位依旧很是稳固,即便是权倾一时的和珅,对于这位雍正重臣都颇为尊重,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者之间结局差距如此之大呢?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两人起点不同有着很大的差距。年羹尧在被康熙发现之后,一路顺风顺水,基本上没有遭遇过太大的挫折。而与之相比较李卫起初在康熙时期十分不被重视,是一个很是没有存在感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年羹尧虽然在雍正时期权倾朝野,但真正发现他才华的是康熙,而李卫则是被雍正发现,如果说没有雍正就没有此后的李卫。因此雍正对于年羹尧和李卫而言,前者只是君臣提携,而后者则是伯乐知遇。

君臣提携在外人看似是一段佳话,但对于年羹尧而言实则并非如此。对于年羹尧而言,他之所被雍正所重视和赏赐,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功绩,也因此他认为这些都是他本身应得的,这也养成了他擅作威褔的习惯,久而久之更是有了没有自己雍正什么都不是的想法。

在向雍正进程他所刻印的《陆宣公》稿子之时,雍正本打算亲自撰写序言,但在没有初稿之前,年羹尧则是自己拟写了一篇,并且交给雍正让他无比认可,从这里我们看出对于雍正,年羹尧的态度到底有多么傲慢。此外在后期进谏雍正之时,年羹尧更是“御前箕坐,无人臣礼”。

年羹尧除去傲慢无礼之外,他最不能够让雍正容忍的就是他结党营私。为了能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年羹尧不断地推举身边之人担任要职,起初雍正对此并没有十分在意,但随着自己手中权力越来越少,雍正才开始逐渐正视这个逐渐威胁到统治的爱将。

除此之外,年羹尧对于财富有着极大的渴望,在他担任要职这几年的时间中,通过自己的职权毫不避讳地贪敛财富。众所周知,雍正时期对于这种行为极为的严厉,因此以上种种事迹最终让年羹尧丧失掉了性命。

和年羹尧相比较,李卫这个买卖而来的员外郎无疑圆滑了许多。对于雍正李卫从未有过任何忤逆,并且对于雍正更是言听计从。在雍正整治官吏的那段时间里,李卫更是以身作则,严厉要求自己的下属不能有一丝的。

此外李卫虽然说本身才华和年羹尧相比较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他却从不恃宠而骄,对待身边之人极为随和,这也让他在朝中人缘极好,对于他大臣们都十分的认可,这也让他最终得以善终。

通过对于上面两人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君臣提携的年羹尧随着自己功绩不断增大逐渐迷失了自己,对于自己的地位已经认知不清,在他看来雍正只是提携了自己真正发掘自己的还是康熙,随着自己功绩的提升,他早已经还清这种提携之情,因此才会不断膨胀,但聪明一世的他却熟不知自己已经犯下了大戒,虽然说在临死之前被放牛娃点悟,但已经为时已晚。而和他相比较,李卫对于自己的定位很是清楚,对于自己的伯乐他从未有过二心,一直兢兢业业地当好自己“奴才”的角色,最终也因此得到了善终。

通过年羹尧和李卫的事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认清楚自己的位置,一旦我们脱离了现实那么等待自己的只有无尽的深渊。

参考文献:郑磊《模范总督·李卫》、人民日报《盛极而衰,身败名裂》


同样是震慑臣子雍正与乾隆为何会得到不一样的结局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清朝的雍正和乾隆这一对父子皇帝,在分别执政的时间里,执政的理念可谓是天壤之别,原因是,一个要拼命的存钱,一个却可以无节制的花钱。

抛开执政理念和手法的不同,两人毕竟都是皇帝,在权术的应用上,还是大同小异的。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中,一直都有“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或“恩出于上”这样表达皇权绝对权威性的俗语,雍正和乾隆对这一套自然也玩得熟透。

两位皇帝都曾用假意处以死刑,然后故作大度的开恩释放这种手段吓唬官员,试图以此得到官员的感恩戴德。

但手段相同,结果却不同。

雍正执政时期,以直隶总督李绂为首的科道官员们,陆续站出来被他们看成是“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的河南总督田文镜。

在这次官员之间的斗争中,雍正支持了田文镜这位亲信下属。

根据《雍正起居注》中的记载,他以“固结党援,肆行欺罔”的罪名狠狠地打击了李绂一派的官员。

并且,在雍正五年和雍正七年时,两次宣判了李绂的死罪,其中一次,甚至都已经把李绂押到了法场上,随时准备处死。

但雍正并没有想真正杀死李绂,只不过想先处以死刑吓唬他,然后开恩释放,以此来换得李绂的妥协。

不过,雍正失算了,李绂在刀都架到脖子上了,还宁愿被杀,也不愿意妥协,《国朝名臣言行录》中记载:

两次决囚,命缚公(指李绂)与蔡珽同至菜市,两手反接,刀置颈间,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公奏:“臣愚,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

李绂的强硬态度挤兑得也想强硬的雍正毫无办法,于是“乃宣旨赦还,仍囚狱中”。

后来,去抄李绂家的侍卫连其贪腐的证据都没有找出来,雍正关都关不住他了,只能把李绂放出来,贬他去当了个修书的官。

若干年后,乾隆十八年,雍正的继承人乾隆也同样搞了这一套。

当年,乾隆因河道贪腐案,要杀江苏铜山同知李敦、守备张宾,却故意把办事不利,包庇下属的河道总督高斌也判了死刑,然后一起绑缚法场。

年已七十的高斌当时就被吓得屁滚尿流,好在,乾隆没想杀他,只是想吓唬他,在临刑前,赦免了他的死罪,还让他继续担任河道总督,戴罪立功。

结果是,高斌对乾隆感恩戴德,此后,不顾年高体衰,坚持战斗在治河第一线,两年后,直接累死在工地上。

乾隆的策略毫无疑问成功了,一收一放之间,把高斌的忠心程度从甘心效劳变成了誓死效劳。

同样的假处死,真赦免,为何乾隆能成功?雍正却失败?

主要是李绂和高斌两人的身份不同。

李绂是科举进士出身,还是读书人领袖级别的官员,他不是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整个群体,底气自然就足。

且读书人的固执和尊严,也让他对自己认为对的事能坚持到底,死没准还能换到好名声,所以,能逼得雍正变相妥协。

而高斌虽然有个显贵的身份,即乾隆妃子慧贤皇贵妃的父亲,但其本人是内务府包衣出身,给抬籍进了镶黄旗,相当于是皇家的奴才。

这个身份的生杀予夺,根本不需要走什么正规程序,也不需要顾忌压力,完全是皇帝一言而决。

奴才的服从性也让高斌没有如李绂那样的底气跟乾隆顶嘴,反而在乾隆赦免他后,一惊一喜之间,能获得乾隆期待的效果。

因此,虽然雍正和乾隆用了同样的手段来震慑臣子,却因臣子身份的不同,骨气的不同,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叶赫那拉静芬长相最丑 慈禧为何将静芬许给光绪帝

1888年,在太和殿当中,慈禧太后为光绪皇帝举办了选后大典,最终将自己的侄女静芬,也就是未来的隆裕皇后许配给了光绪皇帝。静芬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二女儿,其长相非常的普通,甚至还有些丑陋。但是慈禧的亲侄女不止一位,因为桂祥还有两个女儿,分别是大女儿静荣,以及小女儿静芳,这两位女儿都比静芬相貌出挑,让人不理解的是同样是慈禧的侄女,为何慈禧要把相貌最普通丑陋的二侄女静芬嫁给光绪皇帝呢?

现在从留存的黑白照可以看出,静芬脸很长,有两颗突出的大龅牙,身材瘦削,含胸驼背,神情忧郁,气色很差,丝毫没有母仪天下的气度,后人每当提起她,都会大呼其丑,继而得出光绪不喜欢她的原因,在旁人眼里,可能认为慈禧如果选择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当光绪的皇后,更能达到慈禧控制光绪的目的,但是慈禧选择静芬其实是有自己深一层的考虑。

首先从年龄上静芬是占据优势的,光绪皇帝生于1871年,桂祥大女儿静荣生于1866年,比光绪大5岁,而二女儿静芬生于1868年,比光绪大3岁,性情沉稳,三女儿静芳年龄更小,脾气暴躁。

静荣在桂祥三个女儿中相貌最出色,但是已经嫁给了辅国公载泽,成为了辅国公载泽嫡福晋,不可能再嫁给光绪,三侄女静芳在慈禧的安排下成为了顺承郡王爱新觉罗·讷勒赫嫡福晋,当时待字闺中的只有二侄女静芬。

如果忽略掉年龄这个层面,能够让慈禧看重静芬的原因无疑是她的性格了,静芬在娘家的时候有一个“大木头”的外号,其实说的就是静芬太木讷,性子沉稳,不张扬,虽然相貌实在太过普通,但是不愚笨。

在慈禧眼里,她看重的正是静芬的安静和不争,静芬这种性格的女子正是自己喜欢的,因为更容易被调教,会对她言听计从,进而扩大自己的势力,把自己的侄女立为皇后亲上加亲,无异于在光绪身边安置了一个最忠实可靠的耳目和密探。

1888年,静芬正式被慈禧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相比如其他两位侄女,静芬这位侄女各方面都深得慈禧喜欢,选择静芬当大清皇后是她思虑再三的选择。静芬是光绪皇帝的表姐,光绪虽然不满意表姐成为了自己的妻子,但是为了服从慈禧,也只能无奈接受。

光绪和静芬的婚礼举办得很隆重,慈禧太后也很满意自己的侄女体体面面、风风光光从大清门经午门、太和门被抬入皇宫,这也是慈禧当年未能完成的心愿。

长相丑陋,在慈禧的安排下成为大清皇后,隆裕皇后虽为六宫之主,实际生活却非常不幸,身为皇后不得光绪宠爱,也得不到慈禧这位姑姑的欢心,一直在宫中过着索然无味的生活,二年正月十七日,隆裕皇后在紫禁城后宫病逝,与光绪帝合葬清西陵崇陵。


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乾隆的较量是什么样的开始于什么时期

第一段: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乾隆是两位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伟大帝王,他们分别代表了俄罗斯和中国的巅峰时期。然而,在他们的统治期间,却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这场较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段:据历史记载,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乾隆之间的较量始于18世纪末期。当时,中国正处于乾隆盛世,而俄罗斯则正在崛起。叶卡捷琳娜二世认为,俄罗斯应该成为欧洲的霸主,于是她开始了一系列的扩张行动。

第三段:然而,乾隆并不同意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想法。他认为,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不需要再去扩张。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俄罗斯的扩张。

第四段:在这场较量中,双方都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叶卡捷琳娜二世派遣军队进攻中国边境地区,而乾隆也采取了军事手段来保卫国家领土。此外,两国还在外交上进行了激烈的争斗,试图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第五段:尽管双方都采取了强硬的态度,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这场较量最终以中国的胜利告终。

结尾: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乾隆的较量是历史上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虽然双方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是他们都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一起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每一个美好的回忆。


历史上真实的韦小宝是怎样的

近期张一山饰演的韦小宝一下子就在网上呗刷爆了,引起了不小的吐槽。在对比了周星驰和陈小春的韦小宝之后,张一山饰演的韦小宝的确是过于的浮夸了一些。至于谁才是那个最好的韦小宝相信大家心中都自有定论。可能大家都觉得韦小宝这个人物是金庸先生笔下诞生的文学人物,但其实不是,清朝时期历史上真的有位“韦小宝”式的人物,而且这个韦小宝还是个“狠人”。

天理教李文成反清大计屡受挫,思考原因无卧底

金庸先生《鹿鼎记》中天地会有句口号叫“反清复明”,而当时的清朝的确存在着一个以“反清”为目的的教会,天理教。如果要说到历史上的真实韦小宝,首先得从天理教的头子李文成开始说起。

李文成是天理教的头子,曾经参加过多次秘密反清的活动,不仅无一都以失败告终,而且自己还上了官府的告示榜被通缉。李文成开始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以及在自己之前许多人反清失败的原因。想到自己再这样下去,终究也是难逃失败身死的命运,后来想来想去,李文成觉得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清朝的宫中没有自己的内应,导致无法理应外合。

想出失败原因的李文成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皇宫毕竟是皇宫,里边住着皇帝,皇宫的戒备肯定是世上最森严的地方,想找人打入内部与自己理应外合谈何容易。就在李文成无计可施,整日忧愁叹息的时候。李文成的侄子李金凤时年二十岁,他看到自己的叔叔整日如此愁闷不已,问清楚了李文成心中忧愁的原委。

李金凤为反清大计,甘愿挥刀自宫

李金凤也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在李文成说完无法找人打入皇宫内部的难题后,李金凤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同时李金凤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甘愿自宫打入皇宫成为卧底。众人听到他的这个决定后,觉得办法好是好,只是大家不信他能自宫,令大家没想到的是,李金凤当众挥刀自宫,当即血流如注,也是个地地道道的“狠人”,幸亏众人为他是又求良药又寻名医,这才得以大难不死。

等李金凤身体好个差不多以后,恰巧清宫开始招收宦官,李金凤以宦官之身成功的进入到了宫中,成为了皇宫中的一名小太监。

在李金凤能够当众挥刀自宫这件事上,就能看出,这个人不仅聪明,而且还狠,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心计、城府颇深。因此入宫后的李金凤,跟每个共事宦官的关系处理得都很好,当时有一名总管太监,经常欺负手下人,导致被他欺负的这些人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在众人忍无可忍之时,将这位总管太监的不法之事揭发,嘉庆帝知道后大怒不已,下令杖责一百。

李金凤入宫理应外合,天理教终失败,急中生智脱离险境

众多太监此刻的心情皆是幸灾乐祸,在一旁高兴不已,只有李金凤对这位总管太监进行抚慰,端汤送药,伺候他于病榻之前。人心都是肉长得,时间久了总管太监内心非常感动,李金凤一看总管太监都对自己掏心窝子了,自己也能信任于他,于是便将暗中卧底、准备起事一事告诉了他。刚挨了杖责的太监此时正处在怨恨嘉庆帝的时候,当即答应也愿意加入天理教与李金凤一起共同起事。

此事过去后,总管太监并未因为这事受到降职的处罚,盛怒过后的嘉庆帝依然很信任这位多年侍奉自己的总管太监,因此李金凤的地位自然而然也跟着水涨船高。当时宫中正好还缺一个侍卫,李金凤拿着天理教给他的钱在宫中行贿,又加上总管太监在一旁帮衬,成功地将一个天理教的安排进宫成为了侍卫。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在嘉庆木兰围猎之时,李金凤配合宫外天理聚众起事,当时,准备得太过仓促,而且天理教的人数根本实在不占优势,导致此次起事很快就被,天理教的首领林清、李文成等相继殒命。

李金凤一看事态紧急,自己继续呆在宫中是必死之局,急忙偷窃了宫中的金符,也就是嘉庆帝的信物,找了匹好马,骑上就走。到了城门,说要前往木兰围场迎驾,守门人看到信物在手并未阻拦。在李金凤出城之后,连忙换上便衣,继续逃亡去了。

不得不说李金凤真是一个传奇人物,也是一个“狠人”,为了自己心中的反清大计,甘愿自宫,这种意志的确是让人佩服。在起事失败之后,李金凤又能急中生智,逃离险地,这个小人物的这番事迹堪称一部传奇大剧。


历史上真实的佟国维最后结局如何

说道这个佟国维这个人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这个人非常的厉害,厉害到了什么地步呢?话说他不仅仅是公然对抗康熙,还全力支持这个胤禩,这个放在别人皇帝那里,那就是早早的不知道杀了多少头了,但是这个佟国维好像没有什么事情,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这个真正历史上佟国维的结局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佟国维,是康熙的舅舅兼岳父。

佟家是康熙的母族,本来很尊贵。但女儿入宫后却早死无子,所以佟国维家族也就相对安静了下来。

一天皇后佟佳氏。

废太子与大阿哥集团竞争白热化时,佟国维谨慎从事,不敢参与。康熙43年辞职隐退在家,只有公爵身份。然而,佟国维没有守住意念。

康熙47年9月一废太子,康熙随后要求大臣举荐新太子。此时康熙认为,自己已经释放废太子,大阿哥巫蛊魇镇太子事也已经公布出去,哪怕保举废太子的人不占优势,自己也可顺坡下驴,重新册封胤礽。

大阿哥被揭发巫蛊。

但此时废太子是墙倒众人推,而且核心成员索额图被处死后势力大衰,加上一废后的恶劣局势,已分崩离析,因此最终举荐废太子的官员贵族极少。而在上书房大臣马齐的居中联络之下,错误判断局势的佟国维也跳了出来,竭力主张推荐八阿哥。

八、九、十的三个皇子其实是两个联盟。

大阿哥倒下后,前大阿哥—明珠党、惠妃那拉氏势力、八阿哥本系安亲王势力、九十两皇子集团与母族势力,均支持八阿哥。

加上马齐佟国维等人的影响,大量原本中立的官员贵族也支持八阿哥,最终上书推荐八阿哥为新太子的达到九成。

这当然令康熙震惊甚至恐惧。立即宣布八阿哥是辛者库贱妇之子,并看押监管。第二年正月,康熙召集大臣讨论谁在居中联络推荐八阿哥,最后当然查到马齐与佟国维的头上。传说,马齐被康熙当众殴打,最后给予降级处分。因佟国维的特殊身份,康熙训斥后释放归家。

康熙58年,佟国维病死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