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秘密立储为什么选弘历

雍正帝有十个儿子,其中弘历和弘昼最有可能被选为继承人。那比较令人好奇的是,雍正帝秘密立储为什么选择弘历而不是弘昼呢?弘历和弘昼同一年出生,两人年纪一样,立储对于皇帝来说是个头疼的事情,特别是亲自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为了太子之位自相残杀,所以秘密定下人选,那弘历究竟是胜在哪里?

1、秘密立储

雍正上台后,鉴于之前康熙末期围绕着皇位人而引发的九子夺嫡,决定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

这也就是很多影视剧里演的那样。皇帝驾崩后,众大臣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出先皇所书遗旨:“皇×子著立为皇太子。”

其实这也难怪,康熙一代大帝,却在后期陷入了无休止的这种郁闷当中。诸皇子围绕着太子之位,是斗得你死我活,雍正也是在这的激烈竞争中,直到最后一刻才的。

雍正秘密立储,他很喜欢弘昼,为何还是选择了弘历?

从周朝开始,中国的皇位(王位)继承,乃至民间的代际继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但这一般指的是汉族政权。满清因为旧俗,是不存在这种的继承制度的,从早期看,几任皇帝也都不属于这样的例子。

清朝入主中原后,也一直在摸索,但却是磕磕绊绊,几次传位都经历了无休止的斗争。

雍正一共有十个儿子,其中有四个都没排齿序,分别是弘盼、福宜、福惠、福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实只有六人。

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他是老四,但他的两个哥哥都属于英年早逝,早早的就出局了。

只有一个弘时、弘昼、弘曕是他的竞争者。

2、弘历的优势

弘时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他“至死”未被授予任何爵位。可见雍正并不待见他。

至于老小弘曕,雍正死时才两岁,显然雍正也不可能考虑他。

说白了,也就弘昼有点竞争力。尤其是雍正也挺非常喜欢他,他也曾说过弘昼是最像自己的一个皇子。

从能力上看,弘历更高一筹。他从小就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才能,连康熙都非常喜欢他,也因此,很多人认为雍正之所以能够,关键在于弘历。

雍正帝自然也开始关注起弘历来。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亲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所以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雍正或许内心里考虑过弘昼,但对于弘历显然是比较认可的。

而从雍正来说,也正是开启了对弘历的教育和培养。可以说弘昼是毫无竞争力的。


雍正登基后为什么对大哥二哥的态度截然不同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雍正帝,清朝第五位君主,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1708年,此时已经55岁的康熙皇帝以暴戾的理由,第一次废掉了太子胤,在太子胤被废后,众多阿哥开始对皇位产生了觊觎。其中相对年长的九位阿哥参与皇位的争夺,史称九子夺嫡。

康熙皇帝后来查明,太子是被大阿哥用巫蛊所害,导致神志不清才做下了荒唐之事。于是复立了太子胤礽,而大阿哥胤禔因为用巫蛊陷害太子胤礽,被父亲康熙皇帝削去爵位,圈禁于自己府中。

但是,太子胤礽在被复立之后没多久,就与步军统领托合齐等人准备逼宫谋逆,被康熙皇帝得知后,将太子胤礽再次废除并圈禁。这次废除太子胤礽后,康熙皇帝便再也没有复立太子。

在多年九子夺嫡的斗争中,四阿哥胤禛凭借高超的手段和谋略,使得他成为了九子夺嫡中的最后胜利者,如愿的登上皇位,史称雍正皇帝。令人奇怪的是,在雍正继位后,对废太子一家颇为善待,但对于已经囚禁十四年之久的大哥,却一直未曾赦免。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在最初太子得势的时候,当时还是四阿哥的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是跟随过太子胤礽的。太子胤礽还是十分关爱这两个弟弟,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要好。加上父亲康熙皇帝生前对二哥胤礽的宠爱,即便没有父亲康熙皇帝在死前特别交代,要善待废太子胤礽一家,雍正皇帝这么聪明的人。也自然会善待废太子胤礽一家。

因为雍正皇帝在刚登基的时候,需要用善待废太子胤礽一家人的行为,体现他对手足的仁爱,借此笼络人心。况且这时候的废太子一家,已经对雍正皇帝够不上什么威胁了,要是贸然的动废太子一家,只会生出很多非议,综合利弊来说,雍正皇帝善待了废太子一家。

而大阿哥胤禔则不一样,胤禔不受父亲康熙皇帝的喜爱,而且性格张扬跋扈,在兄弟当中并没有什么人缘。再加上他对太子胤做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就证明胤禔也不是什么安分之人。

雍正皇帝赦免他无疑是给自己增加威胁,而且在古代时期,考察皇帝的品行第一个就是孝道,父亲康熙皇帝是个仁爱且圣明的君主。父亲康熙皇帝在人赃俱获的情况下抓了胤禔,胤禔并非是被冤枉的,雍正皇帝要是赦免大哥胤禔的话,等于是在告诉众人父亲康熙皇帝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个行为也是不孝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胤禔在争得储君之位彻底无望后,转而支持了八阿哥胤禩,八阿哥胤禩那可是雍正皇帝的死对头,因此在雍正皇帝自然是讨厌胤禔,就更别提赦免了,不像对八阿哥胤禩那样残忍对待他,就已经很不错了。

雍正皇帝是怎样善待废太子一家的呢?

雍正皇帝继位后,将废太子的长子弘为多罗理郡王,并将自己之前所住的雍王府中的金银服饰和下属们一并送给了弘晳,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雍正皇帝命弘和家眷搬到距离京城有二十多公里的郑家庄居住。

公元1724年十二月十三日,废太子胤礽病重,于是雍正皇帝命弘晳来安排父亲胤礽的后事,十四日,废太子胤礽病逝于囚禁他的咸安宫,终年五十一岁。废太子胤礽死后,被雍正皇帝封为和硕理亲王。

胤礽在去世之前,一直感恩雍正皇帝对自己这一家人的恩惠,嘱咐儿子弘晳一定要忠心于皇上等话,十六日,雍正皇帝,前往五龙亭祭奠废太子胤礽,雍正在祭奠废太子胤礽的过程中都是哭着的,在兄弟当中,也就是废太子胤礽和十三弟胤祥能够享有如此的待遇。

对于废太子胤礽,虽然与雍正皇帝之间的兄弟感情较好,但雍正却并没有释放和赦免废太子胤礽。废太子胤礽依然被囚禁在咸安宫,只不过废太子胤礽的生活质量得到雍正皇帝的善待十分高,属于既全了兄弟之情又做全了礼仪。

雍正对废太子一家人善待,一是因为父亲康熙皇帝的宠爱,二是因为与废太子胤礽感情较好。而不赦免胤禔则是因为不受父亲康熙皇帝,同时也是因为他对兄弟的种种行为,都让雍正十分厌恶。本来关系就一般,自然也就不会赦免胤禔了。


雍正在九子夺嫡中的实力如何 康熙最后为何会选择雍正做继承人

九子夺嫡雍正实力如何?雍正为什么能在众兄弟中的脱颖而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皇位之争一向都是十分激烈的,基本都是兄弟手足之间相互残杀的地步,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夺嫡就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康熙的儿子中,起初最有资格参与皇位竞争的有皇长子胤禔、太子(次子)胤礽、三子胤祉、四子胤禛(雍正)、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子胤、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史称“九子夺嫡”。

在九子夺嫡中,八阿哥胤禩实力远比雍正实力要强,最后为什么会是雍正继承?

大阿哥胤禔靠着自身实力和战场的功勋和太子都了十几年,后面因为对兄弟太过于心狠手辣,被康熙所厌恶。

在看看皇十四子胤禵,都大阿哥一样,军中颇具威望,但文治能力却不足。

此时的雍正,并不起眼,他生母身份平庸,既无背景,又无人脉,康熙对他的态度也谈不上多么宠爱,雍正能够上位,却能靠韬光养晦,一步步积攒实力。

最后在看看八阿哥胤禩,虽然出身低微,但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身为皇子,懂得礼贤下士,待人亲和。由于能力出众,胤禩的身边很快就聚集一群支持者,其中还包括皇九子、皇十子以及皇十四子。

虽然八阿哥拥有那么多的资源,但却是康熙最不想看到的,毕竟你还没有成为太子,就那么多人依附,要是你坐上太子的位置,自己这个皇帝还不是说架空就架空了。

皇帝基本都是贪恋皇权的,众大臣越是越是支持胤禩,康熙就越是觉得胤禩结党营私。较早暴露自己的野心,这就让最有机会的胤禩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一个威胁到自己皇位的太子,康熙肯定是不会容许的。

反观在此时的雍正皇帝,表现就十分的重要,深知韬光养晦的重要性,雍正对其掩饰的极好,雍正利用自己中庸的,借助佛教表示,自己对皇位没有想法,也避免了树敌。

雍正还常常的带着自己的儿子去见康熙,在其他兄弟为皇位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雍正却在低调行事,不与任何势力发生冲突,暗暗发展自己的势力。

最后也正是因为四阿哥胤禛表现出来的与世无争,又加上自身也是比较有能力的,康熙帝才会敲定四阿哥继承皇位。


雍正之死揭秘历史

雍正之死:揭秘历史

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富有争议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使清朝的统治逐渐走上正轨。然而,他的突然去世,以及围绕着他的死亡流传的各种说法,为历史留下了诸多谜团。本文将探索雍正之死的,试图从各种历史资料和观点中还原这个历史事件。

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雍正皇帝的死因。在官方记载中,雍正皇帝是因中风而突然去世。然而,这种说法并未平息外界的疑虑。一直以来,有许多传说和流言,如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或者是被宫女缢死的。然而,这些说法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要理解雍正之死的,我们需要考虑他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涉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其中不少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如削减官员俸禄、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这些改革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和抵抗,也使得雍正皇帝在宫廷内部处于一个相对脆弱的位置。因此,他的突然去世,可能是一场宫廷阴谋的结果。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对雍正之死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雍正皇帝可能因不堪忍受压力和反对,选择了或被人谋杀。这种假设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许多改革者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雍正之死的相关传说,可能就是源自于这种猜测。

然而,我们不能仅凭猜测就断定雍正皇帝的死因。要还原历史,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各种历史资料。在这方面,史书、档案、文人笔记等都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例如,我们可以考虑研究清朝的官方史书。虽然官方史书往往有修饰和掩饰事实的倾向,但仍可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的改革措施、他的健康状况、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等都有可能在这些史书中找到线索。

此外,文人笔记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源。许多文人亲历了雍正时期,他们的笔记记录了他们对当时事件的观察和看法。这些笔记可能包含官方史书中找不到的细节和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雍正时期的历史事件。

然而,无论我们通过何种方式寻找证据,都需要保持谨慎和客观的态度。历史往往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我们需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同时,也要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总的来说,雍正之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揭示。然而,通过研究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保持客观态度,我们可以逐渐接近历史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段历史事件中看到一个改革者的困境和挑战,对历史的理解也会因此更加深入和全面。


雍正一岁时抓周写的字为什么会让康熙脸色大变

雍正一岁时抓周写的字,为什么会让康熙脸色大变,认定这个孩子日后大有可为呢?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一岁抓周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康熙皇帝的四阿哥出生,康熙皇帝万分开怀,立刻就赏赐给了这个儿子许多奇珍异宝,这对四阿哥来说可是万分的殊荣。

他的生母只是一个小小的贵人,连抚养儿子的权利都没有,那康熙皇帝究竟为什么会对这个出身不高的儿子如此喜爱呢?这一切都是因为康熙皇帝实在是死了太多儿子了。

他八岁登基,十一二岁时就有妃嫔服侍,刚刚十三岁就有了第一个儿子,或许是因为他生这些儿子的时候年纪太小,这些孩子的寿命都不长,大多数都夭折于襁褓之中。

四阿哥说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可他前面已经有很多哥哥姐姐夭折了。古代向来以多子多孙为福,连平民百姓都希望能多有几个儿子,更何况是家里真的有皇位要继承的康熙皇帝呢?

更让康熙皇帝欣喜的是,四阿哥在胎里养得极好,白白胖胖腿脚有劲,比之前那些早早夭折的孩子们健康多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四阿哥能吃能睡,平平安安的长到了周岁,这也就代表着他很有可能健康长大。

为了庆祝四阿哥平安长到周岁,康熙皇帝下令为他举行了周岁宴,除了后宫的妃嫔之外,朝中数的上号的大臣们都要参加,当天众人欢聚一堂,宴会的主角四阿哥也被抱了过来。


康熙皇帝让人将他送到抓周桌上,好测试一下他将来究竟有什么成就。

抓周是汉人的传统习俗,满族人并不信奉,但是康熙皇帝崇尚汉家文化,给自己的儿女们都准备了抓周礼,妃嫔和大臣们看着有趣,纷纷围到了桌子附近,看看四阿哥究竟会抓什么。

胡乱写字

刚满周岁的四阿哥爬在抓周桌上,眼睛到处乱动,很显然这桌子上五花八门的小玩意儿让他目不暇接,不过他爬了好一会儿,也没有伸手去抓哪样东西,这让一旁围观的人们都十分好奇,这小家伙最后究竟会抓什么呢?

很快答案就揭晓了,四阿哥爬到桌子中央,伸手就抓了一支毛笔,众人纷纷喝彩,抓毛笔是有文采的好兆头。

一般来说能抓住毛笔的孩子将来读书都会很出色,康熙皇帝也很高兴,他很重视儿子们的教育,四阿哥如果将来真的能有才学的话,那可是件好事。

正当康熙皇帝沉浸于喜悦之时,人群中突然爆发了一阵惊呼,康熙皇帝顺着这些人的目光看去,才发现四阿哥抓住毛笔之后居然没有放手,而是抓着它胡乱写画。

本来康熙皇帝也没把这当回事,小孩子嘛,拿了新玩具到处乱画也不是什么怪事,可接下来的事却让他大吃一惊,四阿哥胡乱画了一通之后,桌上居然真的呈现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汉字。

这可把在场的众人惊得不轻,哪有周岁的孩子就能拿着毛笔写字的,不过他们仔细一想,这应该只是一个巧合,不过从这也可以看出,四阿哥将来必然不是个简单人物。

在这些人中,康熙皇帝最为激动,他可是四阿哥的亲生父亲,怎能不与有荣焉?他径直推开众人,仔细地辨认了一下桌子上的字,那字虽然又歪又丑,但也足以让人辨认——敕。

脸色大变

这个“敕”字让康熙皇帝脸色大变,周围的人也纷纷惊呼,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现代的人很少见到这个字,但是在古代这个字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

《虞书》记载:“敕天之命。”也就是说,“敕”字从诞生开始就跟皇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皇帝的命令叫敕命,皇帝的诏书叫敕令……总而言之,这世上只有皇帝一个人能使用这个字。

四阿哥只有周岁就能写出这个字,这岂不是说他将来可能会问鼎皇位?康熙皇帝心里十分惊讶,也颇有些忌惮。

他早就把自己和皇后的嫡子封为皇太子,不过他再仔细一想,四阿哥乃是天家皇子,他这个皇帝的亲生儿子,写这个字也不一定代表他就要做皇帝啊?

那时候的康熙皇帝心里还是更偏爱太子的,现实却并没有如他所愿,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聪慧孝顺的太子变得越来越残暴,其实这也怪不了太子,康熙皇帝是出了名的命长,他当了那么多年太子也没有转正的希望,性情怎能不变?


康熙皇帝无法理解这一点,大手一挥就将太子废掉了,其他的皇子们趁机粉墨登场,使尽浑身解数在康熙皇帝面前百般表现,还勾结党羽排除异己,相互之间争斗不休,弄得朝野上下一片腥风血雨,这也就是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

四阿哥在这九子之中并不起眼,虽然他私底下也在发展势力,但是在康熙皇帝面前,他还是表现出一副淡泊名利的孝子模样,康熙皇帝对其十分满意,就将他立为了继承人,康熙死后,他继位为帝,是为雍正皇帝。

康熙皇帝晚年的时候颇为昏庸,给雍正皇帝留下了一个不小的烂摊子,可雍正皇帝丝毫没有退却,他上位之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清理污吏,追讨大臣欠款,发展农业商业……在他的努力之下,大清终于恢复了富强,这也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雍正皇帝最后成为有名的勤政明君,流芳百世,这似乎印证了他在抓周时写的那个“敕”字,不过这并不代表抓周的结果与人的命运必然相符,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个随机的巧合,婴儿将来究竟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得看他日后的努力。


邓世昌用的是什么抢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清朝末期北洋军阀的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说说邓世昌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邓世昌是有用的,那么邓世昌用的哪里来的呢?是清朝自己造的,还是说是外国进口的呢?这些问题也都值得研究,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

七、八十年代中国的老电影《邓世昌》在全国重新上演后,引起了全国轰动,纷纷为邓世昌的英雄卫国精神所感动,启发了无数有志青年纷纷报名入伍戍边。

邓世昌是一位清朝海军军官,早年曾经先后担任过清朝北洋舰队炮船管带、“镇南”号炮船管带、“扬威”号巡洋舰管带、“致远”号巡洋舰管带。清朝当时舰上的管带,就像如今海军舰长一样,属于海军军官。一般人当不成管带,除非像邓世昌这样训练有素、机智勇敢、斗志昂扬、英勇善战的人物,才佩成为军舰的管带。

在1884年9月17日中日的甲午海战中,邓世昌表现的更为突出,当时他指挥着“致远”号巡洋舰,躲过了几枚敌舰发射的鱼雷后,敌人又发的一枚鱼雷击坏了“致远”号巡洋舰,当时舰已经向一边倾斜,邓世昌毅然决然的命令该舰撞向日本的军舰,顿时敌我两舰撞沉海底,就这样邓世昌和舰上的250多名官兵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全国解放后,国家打捞船队在国家博物馆考古人员的配合下,在邓世昌牺牲的地方,打捞出邓世昌当时用的和。该经过考古人员签定属于英国制造的六响左轮,如今该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 为何倾尽所有还是赢不了

1840年6月份,一艘从印度起航的英舰来到了中国的广东海,随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便就此拉开序幕。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2年的时间,最终以清朝的惨败结束。之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从中国获得了非常多的好处,但是当战争最终结束的时候。道光皇帝却还是不知道英国究竟在哪里,他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我听说英国人距离中国有7万英里,那么他们究竟在哪里?”

当然,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当时皇帝的无知,因为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很多年,皇帝和其他人一样对外界完全就是一无所知。参赞大臣杨芳在前线与广州的英军作战的时候,他也闹过笑话,他用“厕所和溺水装置”来作战。而就算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当时也非常顽固地认为外国人不能弯曲双腿,他们只是擅长海上作战,甚至他认为外国人到达内陆的时候。他们可能还不会直立行走。

道光皇帝和当时的起义战争

咱们这篇文章讲的是道光皇帝的事情,道光皇帝于1820年成为皇帝,当时他38岁,这是他的黄金年龄,不幸的是道光皇帝面临着这个国家真正的混乱。当时国家有着极其困难的财务状况,以至于整个朝中根本无法再维持下去,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这就是清朝前任皇帝挥霍的后果之一。要知道,乾隆皇帝在大小金川的战争中就花费了七千万两银子,而嘉庆皇帝更是过分,他花了两亿两白银来百联起义。

我们常说道光皇帝的人非常小气。说他穿打补丁的衣服甚至连平时吃肉都不愿意,其实确实是因为当时国内国家的财务状况实在是太紧缺了,完全没有办法才做出的改变,于是道光皇帝就以节俭作为榜样,自己以身作则,同时他还修改了《盐法》。他允许采矿来增加收入,这是当时国家开源的做法。而在鸦片战争的时候,当时国家的财务状况已经有所改善。而有了钱,很多事情就容易做了,1826年,新疆回归部的张格尔开始发动起义。这一次,道光皇帝就采取了果断措施,彻底了起义。

道光对战争做过努力

咱们可以这样说,道光初年的时候,其实道光做的成绩是可圈可点的,甚至后人称呼他初年的时候是“小康熙”,总的来说道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是合格的。在战争爆发前道光皇帝坚决执行禁烟政策,并支持林则徐在广东严格的禁烟政策。而他为了表达对林则徐的支持,道光鼓励他,并公开表示他是“为朕亲信大臣”。

1839年8月30日是林则徐诞辰55周年,道光皇帝亲自写着带有皇家钢笔写下的横匾,写道"愿卿福寿日增,永为国家宣力"。然后横匾被送到了广州,表示赞扬。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始终是这场战争坚定的。虽然说这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来自前线的情报延迟太久,而且还包含许多错误,然而道光皇帝在得知英国发动战争后,坚决下令对英国宣战,这也是晚期清朝非常有气魄的一位皇帝了。林则徐的继任者继任两广总督琦善对英国态度软弱,未经皇帝授权就与英国签署了协议《穿鼻草约》割让了香港,并且还赔偿了600万银元。道光皇帝知道后,对此非常生气,大发雷霆,将琦善抄家。

鸦片战争的历史

说回鸦片战争,如果咱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英国是当时完成工业的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咱们国家当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英国有着巨大的差距。清朝输掉是非常正常的,可实际上当时英国一开始并没有正式向清政府宣战。最开始他们只是派了一支只有40艘船的舰队和4000名士兵的军队向中国来进行军事报复。

英国派出的人还不到两万人,可是当时我们国家的人口是有四亿的东方大国。而就是只有这两万人就把我们国家给打败了,现在看来这真的是痴人说梦。哪怕当时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总体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但是我们当时被这样一只少于两万人的军队轻松击败,是不是有点太滑稽了?

在一些教科书当中,说道光皇帝开始是不坚决的,他没有听取林则徐的意见,他听信了琦善这样的奸臣。实际上真正的鸦片战争,道光皇帝其实一直都是在为战争做准备的。从广州一直打到吴淞口,道光把各地的精兵强将全部都带来了。

但是狡猾的英军从来不在任何一个地方逗留,他们乘船四处奔走。而对于没有铁路的农业国家来说,这样的战争消耗还是非常大的。咱们公正地说,道光皇帝的确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在前几次的失败当中,他又派了自己的亲戚“奕山和奕经”去打。可以说是道光皇帝根本就不给英国什么好脸,他完全不想妥协。可是也就这样倾其所有的道光,为什么最后还是输得那么惨?

1.清军作战经验和英军差一大截

要知道清朝康熙年间是完全没有经历过任何战争的,他们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场。而英国方面,他们与法国和西班牙都作战过,他们具有丰富的实战战斗经验。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战士,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当时入侵中国人数不及清军,但是清军惨败的原因之一。

2.决策传达速度太慢

当时清军最快的速度是六百里加急快马,一个战事从广州到北京等待皇帝的决策,最快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部队转移到那里需要半年的时间,而英队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就从海上将部队运到了广州。这样的速度差,如果清朝不失败,那谁会失败?

3.军事武器差距悬殊

清军运用的战术都是英军武器可以很好针对的战术,而战场上的胜利就是消灭敌人,英军使用的远程攻击阵地战术在清朝的军队还没有碰上英军的时候,基本上就死伤无数了,根本没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碰上英军去战斗。如果这样的军队也可以赢的话,那真的是见了鬼了。

4.当时国人意志已经被摧毁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清朝200年来培养了很多软弱无能的奴才,而英国的大炮的确强大,但是他们的船无法上岸,并且当时的大炮也无法打得特别远。英国的军队能上了岸的人有多少?当时中国人民就算用石头也可以完全把他们干掉,但是政府完全就没有这样的决心。此外再加上时间久了,人们就习惯了自己被人压迫,像奴隶一样的去生活,这是英军一路走来他们可以大摇大摆地奔赴京城的重要原因。就像是在抗日战争当中十几个小鬼子赶着上百人的军队乱跑一样,这样的情形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只能说我们国家人们的意志当时已经完全被摧毁了。

5.制度的腐朽

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清朝的制度已经严重。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无法承受新兴的资本主义带来的冲击以及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自己和国外的技术差距实在是太大。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在鸦片战争当中的失败是无可避免的,而落后就要挨打,而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也促使了之后中国人的一系列的改革,让中国的觉醒提上日程。


退税攻略轻松领取最新澳洲退税时间限制

摘要:

退税攻略,轻松领取:最新澳洲退税时间限制

正文:

1. 了解澳洲退税政策

首先,了解澳洲的退税政策是领取退税的必要前提。澳洲的退税政策适用于海外游客在澳洲购买的物品,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才可以申请退税。游客通常需要在离境前三个月内购买物品,并保留好相关购物凭证。

此外,游客还需要了解澳洲退税的金额限制和税率,以便在购物时做出明智的决策。根据澳洲政府规定,退税金额必须超过300澳元,且每笔退税金额不能低于30澳元。

2. 选择合适的退税方式

在澳洲,游客可以选择多种退税方式,如使用退税机构、自助退税或邮寄退税。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因此游客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税方式。

如果你购买了较多的物品,同时行李又不方便携带,使用退税机构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退税机构通常位于澳洲的主要机场,提供一站式的退税服务,让你轻松办理退税手续。

如果你只购买了少量的物品,自助退税可能更为方便。你可以在机场或城市的自助退税点办理退税手续,然后直接领取退税款。

如果你选择邮寄退税,需要确保自己在离境前足够时间收到退税款。邮寄退税一般需要填写相关表格,并附上购物凭证和护照复印件,然后将文件邮寄给指定地址。

3. 注意退税时间限制

为了顺利领取退税款,你需要严格遵守澳洲的退税时间限制。根据澳洲政府规定,你必须在购物后的60天内离境,才有资格申请退税。因此,在购物时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以免错过退税的机会。

如果你的行程安排紧凑,可能无法在澳洲境内60天内离境。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邮寄退税,或者提前与相关退税机构联系,看是否能够根据特殊情况延长退税时间。

4. 如何快速办理退税手续

在办理退税手续时,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确保退税的高效办理:

  • 提前准备好相关文件,如购物凭证、护照复印件等。
  • 了解退税的办理流程,以免在办理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准时前往办理退税手续。
  • 在办理退税手续时,保持耐心和友好,与工作人员合作。

5. 退税《结语》

退税是海外购物者的福利,能够帮助你节省一笔可观的开支。然而,要想成功领取退税款,你需要了解退税政策、选择合适的退税方式、注意退税时间限制,并确保按照规定办理退税手续。

希望本文的退税攻略能够给你带来帮助,使你轻松领取澳洲的退税款!

留学时间网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处理。


    赵熙一生成就有多高

    赵熙被人们称为“晚清第一词人”,虽然他生于贫寒之家,但赵熙从小好学,25岁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到了第二年,赵熙参加保和殿大考,官至监察御史。赵熙一生最大成就,还是体现在他的词作和书法上,可能很多朋友对赵熙并不熟悉,那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赵熙的生平故事,感兴趣的话就不要错过下文了,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1、为官清正,仗义执言

    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交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家所有,但没有公布退还或补偿先前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由此使得老百姓普遍不满,特别是四川的反应最为激烈,因为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除有绅士、商人、地主外,还有占股份很例的众多农民。由此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保路风潮。清政府派兵大肆保路人士,酿成血案。

    为官清正的赵熙,曾数名为官不仁的满清亲王,十分同情保路人士,对政府的此种做法极度不满,多次上奏章参劾此次保路风潮的罪魁祸首盛宣怀、赵尔丰,引起了朝野的轰动。

    辛亥爆发前夕,赵熙已知“清廷万无幸存之理”,于是以告假云游讲学的方式淡出仕途。袁世凯窃取成果后,以厚禄拉拢赵熙为其效力。赵熙称自己“已是山僧未出家”,不仅力辞拒之,还协助熊克武、黄复生等购置军械,组织武装讨伐袁世凯。

    1918年赵熙51岁时,应时任四川省长杨庶堪之聘。主持编纂《四川通志》,因政局变动作罢后,与门人虞白史,曹方汉主持修志局,编修《荣县志》。

    时任滇军旅长朱德仰慕赵熙日久,通过孙炳文引见。赵熙如同看重蔡锷一般,对文武双全、壮志凌云的朱德充满敬佩之情。两人谈诗论文,甚为欢愉。朱德对其自称“门生”,并赠送照片留念,以表尊崇。赵熙撰七言绝句诗一首相赠:

    只有人心能救世,西南半壁赖扶持。读书巳过五千卷,一剑能当百万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赵熙再度客居重庆。他反对内战,支持抗日。冯玉祥在四川各地开展抗日募捐活动时,当时眼疾严重,看书写字均有困难的赵熙,书写屏联和字画多幅,交与冯玉祥义卖,并赋诗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抗战必胜的信心:汉家此日昆阳战,北望金饶奏凯歌。

    1941年在陪都重庆的蒋介石为延揽巴蜀名流,曾派孔祥熙去恭请赵熙出任国民政府高级顾问,并许以优渥待遇,还专门设宴约见。赵熙本来打算断然拒绝,后经众人竭力相劝,他仅只答应赴宴。席间,蒋介石以国事请教,他回答:衰年眼瞎,不能阅报,于世事百无所知。返回寓所作画一幅,画上只见孔祥熙、宋子文两人口含雪茄在吞云吐雾。胸怀正义的赵熙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鄙视“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

    2、书法集古之大成者

    赵熙书法的特点是集古之大成。宋元之前的书法大家作品他几乎都有涉及,能够学一家成一家,食古能化,化能融合。他可任取一家自成一体。但赵熙并不满足于此,一生都在学习不同的风格,丰富着自己的书法,使自己的书法最终达到了秀逸朴厚、变化多端的旁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自古以来能称之为集古之大成的书法家不多,公认的仅有王右军、米芾、赵子昂等寥寥数人。由于年代久远,王右军、米芾所集古字可考证的已不多。赵子昂虽是公认的集古之大成的书法家,但书风一生没有多大变化,内行一眼就能看出来自王右军门下。由于乾隆皇帝偏爱赵子昂,清代天下人无不学赵书。因此赵子昂的书风在清代占据着半壁江山,另一半为董其昌,因康熙皇帝喜欢董书。学赵子昂书法者何止千万?然而成功者凤毛麟角,以至于形成了专为考试而献媚的馆阁体。

    赵熙集古的方法出于赵子昂,但并不是复制赵子昂的方法,而是一种升华。近代诗人陈兼与对赵熙书法成就看得透彻“所作气骨森张,近百年间罕有与并!”。在陈眼中,赵熙在清末时代应是书坛顶尖人物,甚或可说在明清二代均少有人能与赵熙抗衡。

    如今在四川的一些历史遗迹中,可以看到赵熙的珍贵手迹。成都望江楼公园有他题写的“独坐黄昏谁是伴,怎教红粉不成灰”,峨眉山金顶有他题写的“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经窗”,还有文前所述成都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北面十个擘窝大字……

    赵熙的墨宝世称“荣县赵字”。传说当年在荣县,赵熙在文学舍时,对学生文章诗词的批改评语,还有平时信手写成的便条或题笺等手迹,都是“香饽饽”,只要与本人分离,就有人抄录换取,原件则被珍藏起来。

    他的诗词曾风靡京城,梁启超、胡适等名人执“”礼向其请教。他还当过吴玉章、黄复生的老师。解放初郭沫若曾自费为其出版《香宋诗前集》。

    赵熙成名后提携后辈舍得出力。1929年刚过三十岁的张大千持六尺整纸自画像(张大千“己巳自写小像”),先到老师曾农髯家中求题,接着又向包括赵熙在内的32位清末民初诗词诸老、书画才俊求题。由此张大千一登龙门,名扬海内。此时的赵熙己年过花甲,名气和威望如日中天。赵熙能欣然给与自己年龄相差32岁的张大千自画像题跋,这既是对后辈绘画才俊的充分肯定和赞许,也有明显的前辈对后辈的推介。

    3、款款深情永存巴渝

    赵熙一生多次在重庆留下足迹,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客居长江南岸的黄桷垭老街。对巴渝风光,特别是对长江之南的峻岭树花,款款深情,流连忘返,曾咏诵过不少诗赋。现摘录如下:

    其一:《重庆》

    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

    重镇天开巴子国,大城山压禹王宫。

    楼台市气笙歌外,朝暮江声鼓角中。

    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

    其二:《闻石遗至渝喜赋》

    渝州一水上嘉州,门对西南第一楼。

    节趁梅黄初过雨,人思李白与同舟。

    从来萧寺偏宜夜,此去花潭请薄游。

    日久高僧勤望客,峨眉山月不须秋。

    其三:《二月二日南山看李花》

    出城一水隔天涯,今日南山看李花。

    香雾连天成雪海,短舆穿树落银沙。

    经行麦陇方抽叶,消爱松风一煮茶。

    便似卢仝张徹未,乘云直到玉皇家。

    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老街是历史上川黔盐茶古道的必经之路,赵熙生前在渝旧居“静庐”就在此街中段。2019年老街经打造后重新开街,赵熙旧居也喜迎观光者。旧居门楣上方有其生前手书“静庐”二字,大门右侧竖有长方形大理石碑一块,碑上刻有赵熙生平简介,旧居内陈列有赵熙的部分作品。


    贵霜帝国是如何崛起的为何没有进攻汉朝呢

    中亚贵霜王朝,曾经与汉朝、罗马、安息被并称为当时“四大强国”。后来汉朝衰落,而贵霜帝国依然强悍,最终延续到了中国的南北朝时期,那趁着中原王朝衰落,贵霜帝国为什么没有趁机入侵华夏,灭了三国呢?

    本来贵霜帝国是大月氏所建,曾经张謇出使西域,准备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结果大月氏太怂了,不愿意出兵,汉武帝也没说什么,直接嘱咐卫青、霍去病揍匈奴的时候多用点劲,等汉朝彻底打败匈奴,将之驱逐至欧洲,此后大月氏仗着丝绸之路必经之处的便宜,逐渐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后来贵霜一举灭掉休密、双靡、肸顿、都密等四部翕候,从此中亚形成了一个强悍的贵霜帝国。

    到了公元90年,贵霜帝国试图迎娶一位东汉的公主,结果当时的西域班护班超根本不把这个暴发户王朝放在眼中,他根本没往长安报信,直接说想娶汉朝公主,你根本不够资格。于是贵霜帝国派遣七万精锐前来攻打西域,结果班超看了看自己身边的2000边防军,都是一汉当五胡的大好男儿,也就不需要长安支援了,班超直接用这2000边军打败了贵霜帝国的7万精锐。

    此战之后,贵霜扩张的劲头依然强势,先后征服印度次西北部,中亚花剌子模、呼罗珊地区,但始终不敢再言对中国用兵,相反贵霜在南征北战的时候,总会给中国的西域都护打一声招呼。一直到公元229年,贵霜还曾经派遣使者前来和魏国进行友好交流。

    综上,贵霜之所以没有趁着汉朝没落对中国用兵,一则是被东汉教训了一次,给它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二是无打三国中任何一方,贵霜都必须翻过葱岭或者喜马拉雅这样规模的山脉,对古人来说,这样的行军路线难度等级太高;三是即使贵霜军队翻越了大山,魏蜀吴三国都是兵精将猛,恐怕都不会允许异族扰乱中华。